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原题为_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洋县陈家村附近归巢的朱鹮(8月1日摄) 。 在洋县 , 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朱鹮在汉江及汉江支流的河滩和湿地觅食、栖息 。
“有机”和朱鹮一样 , 已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 正成为脱贫群众奔小康的一把“金钥匙” 。
洋县被称为“朱鹮之乡” 。 1981年5月23日 , 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境内被发现 。 为了保护朱鹮 , 当地政府提倡农民在朱鹮活动和觅食区的农田里不使用化肥农药 , 选择把有机产业作为破解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朱鹮和发展县域经济之间矛盾的主攻方向 ,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 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参与有机产业发展 。
2010年 , 洋县规划建设了有机产业园 , 出台各类优惠政策 , 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参与有机产业的发展 。 其后 , 洋县相继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 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走“有机”之路 , 洋县把涵养生态作为第一要求 。 曾几近灭绝的朱鹮 , 在随后日渐完善的保护中 , 从最初发现的7只繁衍到全球种群数量5000多只 , 其中洋县境内达2000多只 。
洋县长期积累的生态致富经 , 也逐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 。 有机产业不仅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 更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 。 目前 , 洋县已先后扶持发展有机生产企业30户 , 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81种14.29万亩 , 年产值超过11亿元 。 全县通过实施有机种养殖 , 约10万农民享受着有机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 其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0元以上 。
2020年2月 , 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 其中有机产业功不可没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兰红光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洋县陈家村附近归巢的朱鹮(8月1日摄) 。 在洋县 , 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朱鹮在汉江及汉江支流的河滩和湿地觅食、栖息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兰红光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洋县雷草沟水库附近拍摄的朱鹮(8月2日摄) 。 在洋县 , 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朱鹮在汉江及汉江支流的河滩和湿地觅食、栖息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兰红光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洋县谢村镇海莲村泥鳅饲养专业户邓宝民为朱鹮生态保护园运送泥鳅(7月3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兰红光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村民在查看水稻田间的昆虫诱捕器(7月15日摄) 。 近年来 , 洋县农技推广中心在朱鹮保护区的稻田中安装了3000多套(台)昆虫诱捕器、诱虫杀虫灯 , 全面采用物理生态防虫技术 , 有效保护朱鹮生存环境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陶明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洋县纸坊街道周家坎村村民在水稻田间人工除草(7月3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陶明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一位骑电动车的村民从洋县纸坊街道周家坎村的稻田边驶过 , 朱鹮在一边飞翔(7月3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陶明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文章图片
这是洋县环线旅游观花线上的艺术花海图案“四宝乐园”(3月14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陶明 摄
新华网|“朱鹮之乡”的新名片[组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