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髓库捐献者超1万例,三成以上为在校大学生


中华骨髓库捐献者超1万例,三成以上为在校大学生
文章图片

中华骨髓库第1万例捐献者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近日获悉 , 中华骨髓库于上月6日迎来了第1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中华骨髓库的前身是1992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的“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 , 2001年由中国红十字会重新启动 。
北青报采访人员从中华骨髓库及陕西、四川、河南分库等处采访得知 ,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知识的普及 , 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正成为骨髓捐献的中坚力量 。 从2015年起 , 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成为了世界骨髓捐献者日 。 在今年的骨髓捐献者日 , 几名上个月刚刚捐献了骨髓的年轻人讲述了他们的捐献过程 。
23岁研究生
碰巧成为第1万例捐献者
四川省第265例、中华骨髓库第1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是一名23岁的女孩 , 她是西南财大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
2017年 , 正值大二下学期的她 , 在校园里接触到了相关宣传人员 , 随后通过抽血等环节进入了中华骨髓库 。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到他人 , 没想到今年接到了电话 。 ”林女士说 , 经过简单了解 , 得知和她初配成功的是一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 , “对方是一个40多岁的妈妈 , 由于捐献都是双盲原则 , 所以我也不知道太多的信息 。 ”
林女士在6月初至7月初时 , 经过医院高配、体检等程序 , 连续打了几天动员剂之后 , 8月6日正式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
“刚刚捐献完的时候只是感觉有一点头痛 。 ”林女士说 , 她事后才知道自己是中华骨髓库的第1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真的是很巧合 。 ”“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 , 几年之后能够找到匹配的人 , 真有点神奇 。 现在回想起来 , 只要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 , 自己身体遭受一点疼痛也是很值得的 。 ”林女士说 。
年轻小白领
再碰上有需要的 还会站出来
在河南郑州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马琰 , 今年23岁 , 她是在2019年加入的中华骨髓库 , 成为一名志愿者 。 马琰说 , 她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 , 而且父亲在10多年前就加入了骨髓库 ,
马琰说 , 在几个月前 , 新乡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 , 说她和一名9岁的小患者初配成功 。 小患者当时正在一家医院等待手术 , 询问她能不能捐献造血干细胞 。 “我和家人商量了一下 , 觉得已经匹配成功 , 要是真能帮助到患者 , 也算是运气和人生的一种缘分 。 ”
【中华骨髓库捐献者超1万例,三成以上为在校大学生】8月27日 , 根据患者的移植计划 , 马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为患者捐献了20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 , “单位的同事知道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 , 也都很支持 , 准了我的假 , 单位还派人到医院探望我 。 ”马琰说 。
为他人送去生命的种子 , 可能会成功挽救一个家庭 。 马琰自己觉得 , 她只是做了一件小事 , 对身体的影响也并不大 。 “如果再碰上这样需要帮助的患者 , 我还会站出来 。 ”
捐献见证者
特殊陪护给捐献者带来温暖
张宝华是西安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 , 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证书 。 2015年加入陕西省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服务队后 , 她经常在陕西省骨髓捐献采集现场担任陪护工作 , 见证了七八十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故事 。
张宝华说 , 她做现场采集捐献陪护工作其实基于两点 , 一是大多数的捐献者都是高校的学生 , 而自己本人一直在高校任职 , 对大学生的了解和接触相对全面;另外 , 她与大多捐献者的父母都是同龄 , 更方便帮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
在采集过程中 , 张宝华老师都要和捐献者有大量的近距离交流 , 有一名令张宝华印象比较深刻的志愿者名叫朱蒙 , 2018年1月23日进行的捐献 , “小姑娘只有23岁 , 体重也就八九十斤 。 ”张宝华说 , 见到她的第一感觉是瘦弱文静 , “她当时在母亲的陪同下 , 刚刚参加完研究生考试就来到了采集现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