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青年婚恋观和婚恋现状有变也有不变 。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当代青年婚恋状况、关联政策和服务供给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不变的是,中国依然是个普婚社会,青年人结婚的意愿依然强烈; 变的是,青年人在择偶时更加自主,更加重视感情因素,结婚的时间普遍推迟了 。透过大数据,让我们看看“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
中国的年轻人还想结婚么?
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文章图片

粗结婚率 (Crude Marriage Rate, CMR), 指的是某个年份结婚数量除以总人数, 也就是每 1000 人中登记结婚的对数 。
在当代中国,结婚还是一件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事情,大多数人还是把结婚当作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还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2016年中国的粗结婚率为8.3‰,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和日本只有5.5‰和5‰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还是一个普遍结婚的社会 。
青年的初婚年龄普遍延迟
从总体趋势来看,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略有波动,但是从1990年开始,两者还是呈上升的趋势: 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 年的22. 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 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如果分城乡来说,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都更高 。2010年,城市人群初婚年龄为27. 94岁,城镇人群初婚年龄为 26. 20岁,乡村人群初婚年龄为25. 86岁 。
青年未婚比例增加,但结婚意愿仍然强烈
虽然各个年龄段的青年,未婚的比例都在增加,但是这只意味着他 (她) 们推迟结婚,并不意味着他 (她) 们选择不婚 。无论性别,各个年龄段的未婚青年,结婚意愿依然强烈 。
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文章图片

相爱,我们靠什么?
“介绍婚” 仍是青年们相识的途径
“介绍婚” 仍占一定的比重,尤其是家人和亲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说明由于中国存在家族文化传统,家族的影响力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在一个“普婚制”的文化里,婚姻大事仍是家族成员共同关注的事情 。
如果按照现有研究对择偶方式的分类,“同学/朋友介绍”、“家人亲戚介绍”和“同事介绍”都属于“介绍型”择偶方式,三项加起来的比例为45.2%, 即有近五成的已婚青年是通过“介绍型”的择偶方式找到自己的配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人的实际择偶方式是“自己认识”和“介绍认识”双轨并行,两项占比超过 8 成 。
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文章图片

青年择偶更重视感情,但是两性差异明显
对于现在青年的择偶来说,感情上的情投意合是决定性因素,个人的外貌、背景和财产相对而言都居于次要地位 。
根据大数据揭示,无论男女,最重视的都是“体贴、 关心人”和“志同道合”两个因素 。除了这两个情感性的因素外,两性对于未来配偶的婚史和教育程度都很关注 。
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文章图片

男性除了关注上述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几个因素外,更为关注的是女性相貌体型等个人因素 。
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文章图片

女性除了关注情感因素外,也关注对方收入、房子和家庭背景等物质性的因素 。
后浪|大数据看懂“后浪”们的爱情故事
文章图片

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
虽然媒体在讨论青年生育观的时候,很多会谈及丁克家庭; 但是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大多数青年还是希望生育孩子 。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 项目组不同年份的数据,可以看到,2006 年、2011年和2015年,不准备生育孩子的比例只有1.12%、0.97% 和2. 37%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