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6600多万元,1.3万多人次!瑞安这个爱心助学故事已经延续20年( 二 )


2006年,他走进了“资助百名学生上大学”活动现场。从此,“资助学生上大学”的活动现场,都会出现这位戴着眼镜、身材瘦弱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助学|6600多万元,1.3万多人次!瑞安这个爱心助学故事已经延续20年
文章图片
李永琳(前左三)和受助学子们
助学之余,李老还做了不少其他善事。2004年开始,李老每月节约100元,全年向市慈善总会定向捐资1200元(从2009年起增至每年2400元)。“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在所居住的瑞祥山庄内发起募捐,共捐得善款12400元。诸如此类,李老把行善当成了习惯,从而也影响了周边的一群人。
“个人做慈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但爱心是可以传递和延续的。”2015年,李永琳发动家族成员,在瑞祥高级中学、瑞祥山庄老人等各方支持下,成立瑞祥爱心慈善基金,首期筹集20万元资金,他的大女婿、瑞祥高级中学董事长温横成每年向该基金至少注资10万元。瑞祥爱心慈善基金主要用于助学活动,成立至今已资助129人次清寒学子上大学,资助款达65万元。
“以前资助学生过于分散,而且是‘点对点’式资助,势单力薄。基金成立后,让助学行为更加长久和规范,也让更多富有社会责任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李永琳孙女、瑞祥爱心慈善基金负责人温暖说。
一种基于“尊严”的助学方式,培养出诚信与责任感
为了让每一笔捐助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困难学生群体上。刚开始,爱心助学资金的审批需要经过一些流程。比如,申请材料上交后,申请资助对象还需接受相关单位的上门调查,并在媒体上向社会公示。这给不少“敏感”的受助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有一些已被纳入捐助名单的学生,接受不了公示而主动放弃了受助机会。
我市知名的爱心人士郑超豪察觉到这种现象不妥之处。“能不能有一种助学方式,让学生既体面又有尊严地得到帮助?”郑超豪想出了将助学活动与培养大学生诚信励志相结合的新型助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回捐助学金。这种既区别于一般的资助、又不同于助学贷款的助学模式得到了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的认同。
2007年8月17日,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这一年,该基金共发放助学金44万元,88名贫困生得到“诚信”助学款。
他们无需被公示,只要签订一份“诚信”协议——助学贷款不计利息,无需抵押,每学年可向基金申请5000元助学金,4年共2万元。当学生有经济偿还能力时,可分批或一次性返还助学金本金。还款年限原则上为1至8年。
 助学|6600多万元,1.3万多人次!瑞安这个爱心助学故事已经延续20年
文章图片
2018年瑞安市资助清寒学子上大学活动现场
“在华峰诚志助学基金里,受助学子也是基金会员。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既能使更多困难学子获得帮助,又能培养更多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青年,让回报社会的风尚延续传递。”郑超豪说。
13年来,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累计资助1718人次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共发放“有尊严”的爱心款860万余元。2009年至今,该基金收到100位受助者回馈的爱心款113笔,共计98.16万元。
“人世间最难还的是‘人情’。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不仅给了我钱,也给了我平等和尊重,它们一起支撑我走到了现在。”曾受助的大学毕业生董津津说,她在毕业后的第一年,就从微薄的工资里“抠”出了2000元回捐。
“在华峰诚志助学基金里,比金钱回馈更可贵的是爱心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华峰集团高级副总裁尤金焕如是说,这也正是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的宗旨所在。
一位受助者的逆光飞翔,毕业3年后成为了资助者
初见金玉琼,她的身上有一种光,不是那种耀眼的万丈光芒,而是她的真诚和善良,让人感到暖暖的。她出身贫穷,却选择了勇敢。她理性做事,感性待人。她向着光飞翔,最终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前不久,金玉琼结对资助了一位今年刚考上中国医科大学的新生施同学。这是她工作以来,结对资助的第6位大学生。
1989年,金玉琼出生在我市一个偏僻而贫困的山区家庭。除了她,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作为家中的老大,懂事的她从小便和妈妈一起做手工活帮补家用。上初一时,父亲由于常年患疾,导致家庭的生活跌到谷底。那个暑期过后,三姐弟全部辍学在家。
13岁的她,写信向市慈善总会求助,出乎意料的是,在信件寄出去不久,就顺利拿到了给父亲治疗的救助款。她的家庭在大家的帮助下,又步入了生活的正轨。
高中毕业后,金玉琼考上了浙江财经大学,面对巨额的学费,她哭了。听说市红十字会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大学生的学费问题,她写了一份申请报告,送到市红十字会。当时,湖岭大巴去瑞安市区要13元钱,而在碧山坐公交车去市区只需3.5元。为了节省车费,金玉琼一大早起床从湖岭四谷山村的家一口气走了20多公里来到碧山,然后坐公交车到市区。
 助学|6600多万元,1.3万多人次!瑞安这个爱心助学故事已经延续20年
文章图片
金玉琼(左二)和受助学子们
重新回到学校的金玉琼分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用尽全力抓住这次“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路过关斩将,并如愿考上了浙江财经大学。在大学期间,除了市红十字会提供的学费补助,她再也没向别人要过一分钱。她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假期,勤工俭学,在同龄人还要依靠父母生活费时候,她已经自食其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