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在中国,“怎么讲都有道理”,是一种褒奖还是一种讽刺?


形式逻辑是普通逻辑 , 而与之相对的辩证逻辑 , 当然是高级逻辑了 。 这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 。 因为辩证法和辩证思维 , 在世界上是最早出现的思维形式 , 它是低端的和原始的 , 根本不属于什么高级的逻辑 。 但在中国 , 由于“辩证逻辑”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 自然不能等同于一般 , 所以就被某些逻辑学家抬举成最高级的逻辑形式 。
形式逻辑|在中国,“怎么讲都有道理”,是一种褒奖还是一种讽刺?
本文插图
既然高级 , 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 否则 , 别人怎么会认可这样的逻辑呢?有人认为 , 辩证逻辑能使人深刻睿智 。 理由是 , 能够辩证“定性和定关系” 。 而形式逻辑则不能 。 譬如说:隔壁老王 , 干了很多对不起你的坏事 , 于是判定此人为坏人 , 因此 , 你们之间关系是敌对关系 。 这是静态定性和定关系,是形式逻辑判断在起作用 。
但是用辩证逻辑不会这样静态地去“定性和定关系”的 。 有可能 , 虽然老王很坏 , 但是当你们现在同时面临一个更坏 , 威胁更大的老张 , 那么此时 , 你和老王的敌对关系并不是首要的 , 你们需要与你的敌人联合起来 , 对付一个更具威胁的来犯之敌 。
形式逻辑|在中国,“怎么讲都有道理”,是一种褒奖还是一种讽刺?
本文插图
据说 , 这就是典型的辩证逻辑的“定性和定关系”方法 。 而这种复杂关系用形式逻辑来分析就只能傻眼 , 所以 , 辩证逻辑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逻辑 。 就如国庆了 , 很多人都觉得某个景区一定很美 , 于是大家都涌向那个景区 , 于是景区就变成了一个人头攒动的一锅粥 , 好就这样变成了坏 , 这种动态的“定性和定关系” , 用形式逻辑也是无法把控的 。
其实 , 学过形式逻辑的人 , 同样会对新情况予以新的“定性” 。 譬如说:老王在新情况下 , 并没有转化“坏人”的本质 , 只是在大敌面前 , 需要暂时放下他们之间的仇恨 , 并不是说老王干的坏事已经不存在 , 或者转化为好事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共合作抗日 , 并不是国共两党的矛盾消除 , 而是搁置矛盾 , 共同抗敌 。 但当日本这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 , 两党又开始了内战 , 这恰恰说明 , 国共两党并没有由原来的敌对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 。
同样 , 对于某一景区景色美的性质判断并没有任何改变 。 改变的是 , 是否有必要在国庆期间去旅游的问题 。 “定性”并没有任何改变 。 也就是说 , 形式逻辑是对现实关系更准确的定位 , 而辩证逻辑则用表面现象掩盖了本质的矛盾 。
为了反驳形式逻辑中的不矛盾律 , 辩证逻辑学者提出“既肯定……又否定……”也是成立的 。 在某个辩证逻辑论文里 , 一个学者是这样证明的: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 甲发表意见之后 , 乙发表了反对意见 , 丙对前两种意见都既肯定又否定、并在综合两种意见的基础上发表了第三种意见(正确意见) 。 形式逻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 因为根据排中律和矛盾律 , 对一个结论 , 只能肯定或否定 , 不能同时肯定两种相反意见、也不能同时否定两种相反意见而得出第三种结论 。
形式逻辑|在中国,“怎么讲都有道理”,是一种褒奖还是一种讽刺?
本文插图
很明显 , 这里玩的同样是文字游戏 。
在这里 , 甲的意见是模糊的 , 乙反对的是甲的全部还是部分 , 也是模糊的 。 丙对甲的肯定 , 是不是乙反对的?对甲的否定是不是对乙的肯定?也缺乏具体的描述 。 同样 , 丙对乙的肯定和否定到底怎样 , 也不明确 。 譬如:我们要去上海 , 另一个反对说:不去 。 丙方如何既肯定甲方又肯定乙方呢?或者既否定甲方又否定乙方的意见呢?
举个例子:三峡工程是否上马的讨论中 , 大部分人肯定建蓄水到145米的大坝 , 部分人反对上马 , 并且认为145米大坝作用有限 。 后来国家修建蓄水到175米的三峡大坝 。 有人说 , 你看这就是既肯定又否定双方意见 , 形成了正确的意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