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四):硅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导体实验室( 二 )


本文插图
(圣克拉拉谷)
尽管声名在外 , 但是肖克利并没有太好的资源 。 在创业之初 , 肖克利先后去拜访了德州仪器、洛克菲勒、雷神等公司 , 试图筹集50万美元来建立一个晶体管生产企业 , 而这些企业纷纷拒绝 , 一方面因为这些企业自己就在生产晶体管 , 一方面当时的美国企业也没有商业风险投资的理念 。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 , 肖克利大学时候的好友 , 当时已创立贝克曼仪器公司的阿尔诺德·贝克曼教授决定施以援手 , 出资30万美元帮助肖克利创业 。
同样在肖克利实验室组建团队时 , 他也没能拉来任何一位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同事 , 因此他才在学术期刊上以公开招聘的形式从东部的名牌大学招募毕业生 。 因为其晶体管发明人的声誉 , 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的报名 , 也由于肖克利提出相当苛刻的招募条件 , 使得肖克利最终挑选出来的八个人此后都成为半导体领域的精英 。
创业之初 , 肖克利抓住了晶体管产业的最好时机 , 拥有了斯坦福的创业支持、有好友的“天使”投资 , 有年富力强又才华出众的博士团队 , 几乎开局拿到了一手好牌 , 却让他自己打了个稀烂 。
这一切与肖克利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商业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
科研天才肖克利与商业废才肖克利
肖克利在科研领域的才华和在晶体管发明上的成就 , 丝毫不影响他试图想在商业领域成功的野心 。
从年轻时候起 , 肖克利就已经透露出要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获取财富 , 成为百万富翁的想法 。 这些特质可能既源于肖克利的热爱挑战又爱出风头的性格特质 , 也得益于他所处的成长环境 。
肖克利出生在美国的知识阶层的家庭 , 父亲是一名采矿工程师 , 母亲是第一批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之一 , 家庭环境的学术氛围让幼时的肖克利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而在青少年时代 , 1925年父亲过世之后 , 举家搬到洛杉矶好莱坞附近 , 让他又见识到当时工业进步所带来的朝气蓬勃的商业氛围 , 也塑造了他张扬的性格特点 。
在陆续就读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期间 , 肖克利也以“爱出风头”出名 , 这一风格还延续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 , 曾经有一次在新泽西的高速公路上 , 因为非法持枪被警察关押 , 后来因为贝尔实验室出面才得以保释 。
张扬的个性并没有阻碍肖克利在科研上面的才华 。 二战期间 , 肖克利还曾在1939年构思过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 。 因为肖克利在军队研究部门的巨大贡献 , 战后他还获得了一枚特殊贡献勋章 。 战后 , 在贝尔实验室担任固体物理研究小组组长时 , 由于肖克利未能亲身参与到布莱顿和巴丁的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 , 无缘拿到首个晶体管发明专利的署名权后 , 又凭一人之力独自钻研出更先进的结型晶体管 , 使得晶体管的规模生产才成为可能 。
当然 , 肖克利的科研才华也没有削弱他的张扬个性 。 1947年 , 在与布莱顿和巴丁共同研制出晶体管之后 , 他们的合作也没有继续下去 。 据说在肖克利的不断打压排挤下 , 布莱顿最终去了其它研究组 , 而巴丁离开贝尔实验室去了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 。 尽管在1956年1月 , 肖克利和巴丁、布莱顿三人因为晶体管的发明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但这一荣耀事实上已被肖克利一人独享 。
也许是因为这场实验室内部的嫌隙内讧 , 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一直没有得到升迁重用 , 也许是因为晶体管的发明专利属于贝尔实验室 , 他个人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 , 心有不满的肖克利选择了辞职创业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四):硅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导体实验室
本文插图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四):硅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导体实验室】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原貌)
听闻肖克利有创业的想法 , 弗雷德里克·特曼专门邀请他回到老家 , 在离斯坦福大学五英里的圣安东尼奥街391号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