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美国女诗人的惜食之咏
【深度解读】
作者:陈浩然(首都师范大学讲师)
民以食为天 。为此 , 诸多强调食物重要性的作品成为佳作流传至今 。正如唐朝诗人李绅所言:“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这首诗不但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篇 , 而且经我国众多典籍英译专家们翻译后也走进了外国读者的视野 。
“食物”一直在文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 , 食物并非仅仅是食用的“物” , 还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抒发情感、反思现实的媒介 , 以张力见长的诗歌尤能凸显这种功用 。《我一直饥饿着 , 长年累月》和《早餐的奇迹》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和毕肖普的作品 , 都反映了当时食物短缺的背景下主人公对食物的珍惜和对现实的反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
狄金森:“大量的食物让我不安”
《我一直饥饿着 , 长年累月》是一首展示饥饿、贫穷和无家可归状态的诗 , 诗中以艾米丽·狄金森对饥饿的理解为主线 。诗中的主人公曾经极度饥饿 , 并在富贵人家的窗口寻找食物;然而 , 当她真正在午餐时间靠近餐桌时 , 却思绪万千 。
本诗第一诗节中 , 叙述者透露了自己已经长期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 。当午餐时间到来时 , 她“颤抖着靠近餐桌/抚摸着稀奇的酒杯” 。当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 遇到食物时很可能身体上出现颤抖的情况 , 可见狄金森的用词讲究且得体 。除了吸引她的食物 , 眼前餐桌上的葡萄酒也堪称珍奇 , 使她禁不住去抚摸 。从颤抖着接近到小心地抚摸 , 字词之间传达出一位珍惜食物、渴望进餐的可怜人形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艾米丽·狄金森
正当读者以为叙述者要享用午餐时 , 她在第二诗节中话锋一转:“这就是我看到的一切/转身时又饿又孤独/从窗向内望 , 寻找财富/我不能期许它们属于自己 。”由此得知 , 这位无家可归的叙述者正在大街上搜寻食物 , 诗中的“窗户”成为饥饿与富足、弱势群体与富人的分界点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这位饥饿的过路人来说 , 此处的“财富”既指富人“窗户”里面填饱肠胃的食物 , 还可以是富人拥有的私产 。在食物短缺危及到生活质量时 , 这位可怜人并不觊觎他人的财产 , 反而将仅有的面包屑分享给他者:“我不了解充足的面包/它与面包屑如此不同/在自然餐厅之中/鸟与我经常分享它 。”弱势群体虽然没有机会享用屋内过剩的食物 , 但是却有机会接触更具友爱之情的窗外世界 。诗中的“自然餐厅”是一处颇具生命共同体的场所 , 在其中叙述者可以与鸟类共同分享珍贵的食物 。通过“分享食物”这种善举 , 叙述者间接批判了那些在窗户内囤积食物、不愿施舍的现象 。对叙述者而言 , 自己虽然迫切需要食物 , 但超量的食物反而带来异样的感觉 。在第四诗节中 , 她这样坦言:“大量的食物——既新奇/又让我感到受伤和不安 。如同山中灌木丛中的浆果/被移植到柏油马路上 。”引文中体现出复杂的情感 , 新奇之处源于窗内超乎常理的食物存储量 , 而受伤的心态则出于美国社会中积攒的贫富不均现象 。人们本应按需采撷生长在灌木丛中的浆果 , 然而毫无计划地将果实搬运到人造的环境中时 , 无异于是对食物的糟蹋和浪费 , 这使她倍感担忧 。
狄金森巧妙地利用“食物”这个媒介暴露出美国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 。当私有的食物过于充裕时 , 必然会造成另一部分人的饥饿 。反思过量食物的现象后 , 叙述者在最后的诗节重新定义了“饥饿” 。如果说叙述者最初是饥饿的流浪者 , 那么此时的她已经是充实的觉醒者:“我不再饥饿——我发现/那种饥饿——是窗户外/经过的人的感受/走进房间的人拿走了它 。”由此可见 , 窗内的富人将饥饿看作是一种欲望 , 可以在走进屋时轻松地捎带进来 。隔窗相望时 , 窗外的路人窥见的是富人炫耀的饥饿 , 并非自己真正的需求 。在消除了掌握过量食物的欲望后 , 此时的叙述者必然可以按需生活 , 不再忍受饥饿之苦了 。
推荐阅读
- 国际安全|美国在裁军与国际安全领域倒行逆施的十个事实
- 养殖场|美国养殖场约10000只水貂死于新冠 由人传播给动物
- 美国|美国华人博物馆被评为二十家“美国文化宝藏”之一
- 新冠肺炎_国际|福奇:白宫经历了超级传播事件
- 雨伞|彩色雨伞艺术装置扮靓瑞典街道
- 暴力|企图绑架州长煽动内战 美国极端势力挑动政治暴力
- 特朗普|特朗普将在白宫和佛州举行竞选集会 拜登:祝好运
- 特朗普|特朗普将在白宫和佛州举行竞选集会,拜登:祝好运
- 美国政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批评美国政府抗疫不力
- 韩中|期待在发展与创新中合作共赢(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