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28年前被特区“科技重奖”吸引 见证中国医疗器械“走向世界”( 三 )


珠海科技重奖推出后 , 燕金元选择了再次创业 。 他带着在深圳结识的小团队来到珠海 , 创办了宝莱特 。
刚创业的宝莱特 , “家底”少得可怜 , 整个公司算上销售不足10个人 , 既没有资金链的保障 , 也没有银行贷款 , 只有珠海奖励的10万元和配置的2000平方米办公厂房 , “我们就用这10万元和办公厂房开始了国内首个医用彩色监护仪的生产 。 ”燕金元至今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
燕金元回忆 , 初到珠海时 , 他感觉生活极其不便利 。 交通上 , 深珠之间道路不通 , 从珠海到深圳得乘坐渡轮 , 前前后后得花费五六个小时 。 沟通上 , 那个年代电话尚未普及 , “我好不容易花了2万块钱买了部大哥大 , 开通又花了6000元 , 结果等了三个月才能真正使用 。 ”燕金元顿了顿 , 接着说道 , “不过 , 地方政府对于人才的渴望 , 珠海与深圳政府别无二致 。 ”
珠海对人才的渴望折射在了燕金元身上 , 创业初期 , 公司缺资金、招聘缺平台 , 燕金元就去深圳招聘 , “那时候缺钱 , 不能进人才市场摆摊招聘 , 我就在外面举着牌子招聘 。 ”资金周转不灵 , 他变卖了在深圳的个人资产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 “我按照深圳的薪酬水平给员工们发工资 , 给大家发红包、请吃饭 。 ”燕金元回忆 , 吃完饭后大家常常一起回公司加班 , 凌晨时还会给研发人员煮鸡蛋面条当宵夜 , “那时候大家热情都特别高 , 我陪着大家一块加班 , 哪怕到凌晨一两点 , 也一定要把产品做出来 。 ”
人才有了 , 产品有了 , 该怎么赚钱呢?燕金元笑称 , 他们采取了“做一台 , 卖一台”的策略 , “那时候医疗器械属于稀缺产品 , 每次有展销会我们都得加班加点地生产 。 ”1994年 , 成立仅一年的宝莱特公司去广西参加展销会 , “我们带了一车的机器 , 开了两天两夜的车去广西 。 ”靠着这车机器 , 宝莱特公司换回了数十万的资金 。
“就连当年公司开的宝马 , 也是用机器换回来的 。 ”燕金元回忆 , 广西展销会期间 , 一家医院缺乏资金 , 宝莱特公司便免费赠送了医院几台机器 , 作为感谢 , 医院回赠了宝莱特公司一台宝马 , “那个年代开宝马 , 绝对算是非常不错的企业了 。 ”燕金元笑道 。
深耕特区:从特区到世界
彼时国内医院使用的医用监护仪 , 大多由国外品牌生产 , 价格较高 。 而宝莱特生产的监护仪由于品质好、价格低 , 一问世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 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 , 宝莱特的产品已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 并具备了与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叫板”的能力 。
2000年 , 为了做大做强 , 宝莱特开始了引进战略投资的步伐 , 并成功进行了股权改造 , 也就在此时 , GE公司试图对宝莱特进行收购 。 “当时谈的条件是 , 可以保留宝莱特这家公司 , 但三年不得涉足医疗仪器行业 。 ”几经思考 , 燕金元同意了这笔交易 。
很快 , 宝莱特针对这起收购做了大量工作 , 清库存、减员工、缩资金 。 但随着GE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 , 收购事宜一拖再拖 , 最终宝莱特被迫放弃了与GE的合作 , “那时候我们的销售部门几乎没有人了 , 只有研发团队还保留着 , 但仓库里已经没有货品了 。 ”
猝不及防中 , SARS暴发了 , 产品一瞬间变得供不应求 , “我们仓库里没货 , 只能临时去采购再组织生产 。 ”然而 , 疫情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 , 6月份 , 病例数突然清零 , 生产的设备无人收购 , “我们没有从SARS疫情中得到任何发展” 。 燕金元顿了顿 , “不过 , 如果不是经历过这些波折 , 也就没有今天的宝莱特了 。 ”
遭遇“收购风波”后 , 宝莱特几乎又是白手再起家 。 但凭借着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业界口碑 , 在经历了3年的“疗伤”后 , 宝莱特逐步恢复了以往的元气 。 到2006年 , 宝莱特的年产值回升到了2002年的水平 , 年销售收入超过了5000万元 , 市场份额得到迅速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