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作!深圳下狠手了,未来60%市民将有房可住
大动作!深圳下狠手了 , 未来60%市民将有房可住? 作者:关不羽 来源:功夫财经经历了最强调控 ,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成分正在迅速消失 。 “限贷、限价、限购”已经把价格、金融、需求中的市场因素压缩到了最低 。最近 , 两条消息又对房地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对房地产业的新一轮“手术”就在眼前 。那么 , 去市场化的调控不断加码 , 目标到底是什么?调控目标能不能实现?值得思考 。
01“三条红线”的真实意图房地产融资的“三条红线”成了市场议论的热点 。8月23日 , 央行官网和住建部官网 , 挂出一篇标题和内容一模一样的通稿 , 《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 , 核心内容是对重点房地产企业进行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 。此前就有传闻为房企负债设置三道红线 , 三道红线是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基于三道红线的指标 , 监管层将试点房地产企业分为四档:触及全部三道红线的房企列为“红色档” , 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 , 不得增加;触碰到其中任何二道红线的房企列为“橙色档” , 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及其中任何“一条线红”的房企列为“黄色档” , 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三道红线”均未触碰的房企列为“绿色档” , 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参加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的房企包括12家 , 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城 。 对这12家房企将进行融资债务总规模的控制 。
这些企业需要在9月底上交降档方案 , 包括一年内如何降档、三年内如何全面完成符合“三道红线”的调整 。 若未达标 , 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 。很明显 , 三条红线的“3、4、5监管”是针对高负债经营的房地产企业的去杠杆 。 从更大的范围进行解读 , 就是央行不愿意银行系统的货币进入房地产业 。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看 , 对房地产企业去杠杆是有一定依据的 。 但是 , 仅仅以负债率去衡量房企的资质值得商榷 。中国房企的高负债经营模式并非孤立存在 , 而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借鉴香港模式的系统性结果 。 政府作为土地的垄断供应方 , 以拍卖方式出售土地 , 高昂的土地成本势必造成房企巨大资金压力 。
这一土地供应方式不改变 , 负债率低并不表征企业的现金储备充分 , 而是表征了企业的业务处于收缩状态 。这次列入“绿色档”的四家央企就是这类情况 , 都是近年来逐步降低房地产业务扩张的企业 。无论是出于“不想干”的主动调整 , 还是出于“干不好”的被动困境 , 他们的负债率低都谈不上是“健康指标” , 允许他们获得更高的负债规模增速 , 是鼓励他们加强房地产业务 , 还是提供金融扶持帮助他们“躺赢”?问题的关键在于 , 这都不是央行的职责 。 央行此举的真实意图不是干预房地产行业的市场格局 , 真正的意图应该是控制货币流向 。02货币流向的“较劲”此前 ,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公开发言曾表示 , “有些方向我们不希望资金流入 , 甚至会采取措施防止流入 , 比如房市、股市;有些方向我们希望资金流入 , 比如实体经济 , 但政策预期和人的行为有时是较着劲的 , 这是目前面临的难点” 。这次的“三条红线”或许就是央行和市场行为的较劲了 。 理论上讲 , 拳头拧不过大腿 , 央行不希望货币流入 , 那么货币就不会流入 。 但是 , 这个“理论上讲”是有局限的 , 实际的市场情况更为复杂 。央行可以有效限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以信贷方式流入房地产行业 , 长远看房企会压缩业务规模以应对资金困局 。
但是 , “长远”恐怕不是高资金压力的大型房企首先要考虑的 , 大量土地储备待开发和资金回笼的现实压力会让大型房企转向海外融资等成本更高的资金来源 。 这无疑大幅增加的房企经营风险 。如果位于一二线城市的优质资产以高成本资金消化完成后 , 仍然补不上资金窟窿 , 那么倒下的巨人只会留下一堆泡沫 。 这对整个经济格局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1989年日本央行以连续上调贴现率 , 大藏省也出重拳 , 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收紧不动产贷款 , 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 。 当时也不乏一片叫好声 , 但是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 远超人们想象 。
泡沫破碎后 , 资金也没有如愿流入“实体经济” , 很多以土地质押获得融资的企业受到波及纷纷倒产 , 整个经济开启了失落的二十年 。 这是一个过激政策引发经济长期衰退的教训 。中国房地产行业确实存在问题 , 涉及很多深层的经济问题 , 诸如土地供应的模式及其背后的地方财政困局 , 国民收入长期滞后等等 。要通过“局部手术”去修正整个体系 , 是无法实现的目标 。 房产、土地资产已经成为中国资产存量的主力 , 在居民家庭财产中占比70%、在银行抵押品中占比50%以上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不可不慎 。继央行大动作之后 , “深圳全面学习新加坡模式”的消息又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力 。 这一次 , 方向打在了“模式”上 。03“新加坡模式”的真假是非新加坡模式简单地讲 , 就是通过政府主导实现居民高住房自有率 , 从而实现“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高达90%左右 , 在发达国家中独有——一般规律是 , 发达国家的住房自有率低于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 , 大城市比中小城市低 , 城市比农村低 。
推荐阅读
- 临深房价已破4万,“3字头”的深圳东部难掩尴尬?
- 回忆深圳“拓荒”往事
- 红包|深圳试点数字人民币 怎么领?怎么用?如何推广?
- 地铁|国内“最无情”的城市,同时开建超15条地铁,它就是我国的深圳
- 离不开深圳回不去故乡,中秋街头捡剩饭的失败女人
- 深圳晚报|大鹏警方10小时接力搜救轻生男子
- 深圳潮生活官方|永旺【10元均一】强势来袭,线上线下都10元!
- 襄阳,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深圳” ?
- 深圳楼市变温:二手房遇冷 刚需迎来打新春天
- 两岸局势紧张之际台军又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