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大赛凸显短板:我国并行计算应用亟须补强( 二 )


这对于从事并行计算软件研发的人而言 , 要求的起点较高 。
但并行计算应用人才的待遇却相对较低 , 就业选择面也并不可观 。
不过迟学斌也表示 , 举办“先导杯”大奖赛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并行计算的理念 , 加强各领域对并行计算的认识 , 从而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培养相应的人才 。
“更多的是让大家有这样一个思想 ,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并行计算的时代 , 以后的计算就要并行 , 不并行就是浪费(计算资源) 。 ”
补短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前 , 高性能计算机能够派上用场的地方越来越多 , 从传统的科学研究 , 到产业中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的场景 , 乃至药物研发、汽车碰撞试验等工业生产 , 都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 , 但前提是要有相应的软件 。
而问题就在于 , 目前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用的大部分软件 , 主要来自国外 。
国内虽已开展部分自主研发 , 但要实现替代需要时间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先导杯”大奖赛专门设置了一个“开放应用”赛道 , 意在鼓励不同专业领域的参赛选手利用并行计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
李斌告诉采访人员 , 决赛阶段的作品应用水平很高 , “有一些真的能给大的工程应用解决实际的仿真模拟问题” 。
他举例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队伍提供的软件 , 定位就是作为通用的材料模拟软件 。
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研究单位仍在使用国外商业软件来做材料模拟仿真 。
“我希望国内能给类似的国产软件一些机会 , 比如将这些软件在各个计算中心装机 , 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它 。 ”李斌说 。
迟学斌认为这行得通:“我们缺的是把这些可用软件标准化 , 这是我们的短板 。 ”
要把参赛软件或程序变成真正的软件 , 还有很长一段路 , 这段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支持 , 同时还需要企业持续投入 。
但迟学斌也坦承 , 想要获得持续投入并不容易 。
原因很简单 , 此类计算软件研发周期长、见效慢 , 甚至投入很多到最后还会“打水漂” 。
“但是 , 商业软件最早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 , 有些打磨了10年、20年才走上商业化道路 , 从这个角度讲 , 要想补齐我们的短板、填补空白 , 就需要从机制到资本方面持续支持 。 ”
迟学斌说 , 如果不作出一些改革 , 现在描绘的未来图景 , 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 。
《中国科学报》 (2020-09-02 第4版 综合)
编辑 | 赵路排版 | 郭刚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中国科学报|大赛凸显短板:我国并行计算应用亟须补强】不想错过中国科学报的推送?
点赞+在看 支持一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