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全国最佳避暑纳凉旅游胜地的虎形山大花瑶
虎形山大花瑶景区位于平均海拔1300米的高山台地,夏季最高气温27度,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最佳度暑纳凉旅游胜地。这里也是刚刚举行的2020年湖南省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的主会场,景区内居住的主要民族是“花瑶”,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语言、服饰等文化,皆独具特色,其古拙粗犷的特异民俗民风和民族文化艺术以及艳丽的挑花服饰独一无二。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崇木凼村中有一片多达320多株达百年的古树林,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高矮杂生、四季常绿,并有清光绪九年禁林碑及“同蔸生异树,树腹中长竹”的古树奇观。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株树王,树龄过千年。一般情况下,树王不会结果实,可一旦其结果,村里当年的丰收就不会好。因此,一直以来,村民就形成习惯,每逢过节或重大活动,到树林祭拜树王,祈求树王不结果。由此可以看得出村民对于这片古树林的崇拜之情!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直走下平台,偶然发现一对由两株不同品种树长成的“夫妻树”,两棵树根基部相连,像一对紧紧相拥的恋人。相传瑶族和汉族通婚也是受这两棵树的启发而得到成全!所以当地人对古树是有情结的,也一度成为花瑶青年对歌相亲的场所。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这里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乡
魏源故居位于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沙洲上,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周围环境悠然恬静,令人向往的一种田园生活。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1794年,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诞生在这里。如今的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横楣上方悬挂有 “魏源故居”的黑底金字木匾,两侧是魏源撰写的门联“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魏源故居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一楼陈列室,宣传板上图文并茂的讲述着魏源的经历和毕生著作,有一尊魏源的半身塑像,其身后的墙壁上是一幅世界地图,取自他的著作《海国图志》。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主体建筑完整,每一间房的老物件保留得如此完整也实属罕见的,楼阁布局也很考究,窗花床花雕刻极其精美!木雕人物并没有被削去,被很好的保护并流传下来了!在入门厅堂供奉着去世人的灵牌是湖南当地的一种习俗,保留至今。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文化底蕴|湖南·邵阳隆回|有钟灵毓秀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图片
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讲堂的桌凳仍摆得整整齐齐,两梢间为书房,魏源就是在这栋楼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偶尔下楼,家犬追咬”和“读书入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楼上。从读书用过的桌椅及遗留的手稿、书籍等物品,我们可以感知魏源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