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仓在哪里?( 二 )
“鱼米之乡”因何而来?长江!相比于黄河的脾气 , 另一条母亲河长江要温和很多 。 早在两千多年前 , 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就开始成为著名的粮仓 。 而“鱼米之乡”这个重要粮仓的代名词 , 也多落在了长江沿线的水乡 ,更是有两句简单而流传深远的的谚语 , 勾勒出了一条农业文明大国的跃升之路 。“苏湖熟 , 天下足”“湖广熟 , 天下足”苏湖熟 , 指的是苏州与湖州 。 当然 , 这句话有很多版本 , 比如“苏常熟 , 天下足”“苏松熟 , 天下足”等 。 虽然湖州在这里被常州、松江( 今上海松江区 )代替 , 但核心范围不变 , 依然是江南地区 。
▲ 嘉兴平原典型的棋盘状稻田 。摄影 /金炳仁宋代时 , 来自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江南地区 , 很快 , 人们围绕着环太湖平原形成了发达的稻作农业 , 人口激增 , 北宋末年 , 人口便已突破一亿大关 。 为了寻找出路 , 江南地区开始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 , 并利用发达的内河水运发展工商业 , 江南地区因此逐渐由农业中心成为经济中心 。
▲ 苏州吴江 , 采摘鸡头米的图景 。摄影 /张朝阳
▲ 太湖东山 , 江南春播图 。摄影 /狄艮炜于是 , “湖广熟 , 天下足”应运而生 。 明清时期 , 粮仓由苏州、湖州逐渐拓展到湖南、湖北一带( 即湖广行省 ) , 洞庭湖与鄱阳湖成为新的粮仓基点 。 1429年 , “复支运法 , 乃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 。 清康熙年间 , 湖南、湖北每年调拨的“湘米”更是达到了500万石左右 。 每年有近万艘漕船满载粮食由京杭大运河往北运送 , 清朝时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更是多达400万石……难怪有句话叫 , “国家根本 , 仰给东南。”
▲ 安苗时节的安徽歙县 。摄影 /丁嘉一直到改革开放后 , 南粮北运才逐渐变成北粮南运 。 如今 , 南方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已不足30% , 鱼米之乡已经北移 , 过去的江西、上海和浙江等重要粮仓 , 更多时候奏起的是二、三产业的新号角 。 但滚滚长江东流而去 , 依然有安徽和江苏这两位看似大相径庭 , 实则处处相似的兄弟 , 与“天府之国”四川一起 , 有力撑起全国人民的餐桌 。
▲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白马湖农场 , 职工正在将稻子装袋入库 。摄影 /杨默
“关外新江南”是怎么炼成的?从“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 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基本是漫山遍野的稻谷和玉米、小麦) , 到对“东北哪里的大米最好吃”这类问题经久不衰的讨论 , 东北人的粮食情结里 , 总是带着一种骄傲 , 那是作为共和国长子 , 敢于战天斗地的朝气与自信 , 也是对黑土地的深厚情感 。今天的东北地区 , 是全国粮食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 ,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 , 调出量占全国的1/3 , 可称得上是中国粮仓的“压舱石” 。
▲ 松花江嫩江交汇的松嫩大平原 。摄影 /常建儒东北成为粮仓 , 一在地利:东北有大平原 ,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肥沃的东北平原 , 占全国平原面积1/5;东北有好水 , 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和辽河等多条河流在东北地区奔腾 , 为种粮保证了充沛的水资源 。东北的良田 , 更是世界顶级 。 东北黑土带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带、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带齐名 , 被誉为世界最肥沃的土地 , “插根筷子也发芽” , 实在不算夸张 。
▲ 东北地区黑土与黑钙土分布。制图/F50BB主体位于绥化及周边地区的黑土地 , 也造就了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 。 以黑土地为根基 , 2019年黑龙江粮食的年产量 , 已提高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 , 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 。 如今黑龙江更是连续八年位居全国产粮省的桂冠 。二在天时 。许多人听到东北的第一反应是 , 这里气候寒冷 , 怎么会成为粮仓呢?但事实是出人意料的 , 东北气候寒冷 , 反而让农作物能够更安心生长 。 这是因为 , 东北冬季寒冷的气候和夏季早晚的大温差 , 有力抑制了农作物的 “天敌”病虫害 。 在东北种粮 , 一开始就站在了非常坚实的基点上 。
推荐阅读
- 富士康等苹果供应商被施压:将30%业务搬出中国
- 外媒评述:国际人权论战中国反守为攻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为什么粮食产量不如中国?
- 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了?
- 大桥|中国戒备最森严的大桥,从这路过不得停留,武警24小时轮流值班
- 美宇航局计划4年后送首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上月球
- 从广场大妈看中国人的幸福感
- 美驱逐中国留学生,恰恰对国内平民子弟是利空
- 黄金周”结论:中国旅游业已完全“康复
- “金九”失约 9月份中国楼市价量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