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林彪、粟裕指挥风格对比:谁更技高一筹?


粟裕大将|林彪、粟裕指挥风格对比:谁更技高一筹?
文章图片
粟裕大将|林彪、粟裕指挥风格对比:谁更技高一筹?
文章图片
粟裕大将|林彪、粟裕指挥风格对比:谁更技高一筹?

林的风格林元帅打仗 , 向来以精打细算闻名 , 这是他区别于其他所有将帅的最显著的特征 。 他在战前一定要把战争中的一切细节都琢磨透想明白 , 确定有较大胜算后才会出击 。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打锦州 , 当时林和中央的意见发生了较大分歧 , 最后事实证明中央更正确 , 很多人因此质疑林 。
但是我们要为林说句话 , 精打细算、不愿涉险 , 此乃林彪一贯的指挥风格 , 也是林能成为“常胜将军”的重要原因 , 如果只喜欢林打胜仗 , 而不喜欢他的谨慎 , 那恐怕此人对林的喜欢也只是叶公好龙 。
绕过长春打锦州 , 不仅需要考虑后勤、运输、行军等诸多问题 , 还会把部队置于杜聿明集团和傅作义集团中间 , 很可能会两面作战 , 陷入不利 。 林彪当然要考虑 。
林是天生的战将 , 他不仅在战场上可以运筹帷幄 , 而且擅长做战场下的工作 。 他对战术多有研究 , 他所提出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等六条战术原则是四野官兵致胜的法宝 。
平型关一战 , 他的火力配置和兵力部署都相当精到老练 , 有百战将军之风 , 也可见林彪素来对部队日常训练的重视 , 以及平日里对这些战术的研究 。
若单论军队的战斗素养 , 四野应该是几大野战军里最强的 。
粟的风格粟大将打仗 , 向来以良好的大局观、战略观闻名 , 他的决策和筹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 别人还在想此战怎么打 , 他可能已经想到一年之后 , 数年之后的事了 。
1947年12月 , 中央做出分兵南进的决定 , 计划让粟率三个纵队南下江南 , 吸引敌人20多个旅回援 , 以减轻中原战局的压力 。
但粟裕“斗胆直陈” , 明确指出 , 南下并无法调动敌人主力 , 反而会分散我军在中原的战力 , 不如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歼灭战 。
他认为 , 目前中原战局的态势是 , 双方反复拉锯 , 局面较为僵持 , 要想根本改变这一情况 , 就要发展战略进攻 , 集中兵力打更大的歼灭战 , 分兵南下并不能发展战略进攻 。
他的这种构想 , 违背了当时中央避免打大仗的战略 , 所以粟在建言中用了“斗胆直陈”四字 。
豫东战役后 , 粟裕将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发展 , 极有远见地提出了南线决战的构想:
随着双方战争规模不断升级 , 最后势必会有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决战;我们应提前思考此战的战场位置应该选在哪里、以及后勤供应等问题 , 以期做出于我最为有利的决定 。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长江以北与敌决战与我最为有利 , 而在长江以北 , 最好的战场当属徐蚌 。
粟认为 , 此后的一切战争 , 都应尽量服从南线决战这一大战略来进行 。 所以 , 中央打算让山东兵团迅速攻取济南 , 粟裕却建议华野全军休整一个月 , 然后一起打济南同时打援 , 把战局更快地向南推动 。
济南战役刚结束 , 他又向中央“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
林粟的不同不难看出 , 林和粟一大区别在于:一场战争 , 林若没有8、9成胜算就不会轻易尝试;而粟只要有6、7成胜算就敢打 。
林打仗静水深流 , 稳中带刚 , 仿佛长江之绵绵不绝 。 粟打仗汹涌澎湃 , 气势磅礴 , 仿佛一首昂扬奋进的《命运交响曲》 。
再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 , 林像杜甫 , 粟像李白 。 李诗豪迈奔放 , 飘逸狂想 , 一般只能观赏但学不来 。 杜甫雄浑厚重 , 格律谨严 , 常为后人师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