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共有青山明月,便没有人是异乡人
唐代诗人的“好好告别”:既然共有青山明月 , 便没有人是异乡人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终其一生 , 我们都在不停地告别 。 告别一个又一个地方 , 一个又一个人 , 一段又一段人生 , 也告别一个又一个自己 。有多少相遇 , 就有多少告别 , 哪怕是在火车上瞥见窗外闪过的一条河流 , 睡梦中陌生人的一朵微笑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当少年派最终获救 , 目送老虎理查德头也不回地朝丛林走 , 他始放声大哭 。 理查德没有与他道别 , 只是在丛林边停留了片刻 , 然后就永远消失了 。 成年派后来总结说:“我知道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只是遗憾没能好好告别 。 ”如何“好好告别” , 相信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 。 我们来读几首唐诗 , 看看唐代诗人们如何与朋友告别 。撰文 | 三书1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 儿女共沾巾 。/ /送别是唐代诗人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 或正式设宴饯行 , 或策马长亭相送 , 临别赠诗 , 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 在各类送别诗中 , 最常见的就是此诗中的情景 , 朋友仕途受挫 , 即将远谪 , 此时更需要好好送别 。写下这首颇“老成”的诗时 , 王勃才二十岁出头 。 二十七岁即因意外溺水而英年早逝的他 , 留下了很多成熟的经典之作 。 比如这首送别诗 , 虽然他还很年轻 , 但看世界的眼光却已在暮年 。 也许从来就没有所谓“青春写作” , 一切好诗的眼光皆来自暮年 , 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暮年 。看题目便知他在送一个伤心的朋友 。 杜少府遭到贬谪 , 从长安外调到偏远的蜀地 , 离别之际该如何安慰 , 如何告别?文不对题地说些振奋人心的空话 , 或陪着朋友叹息流泪痛恨世道不公 , 恐怕都不能真正起到抚慰和加持的作用 。前二句不只描写送别的客观环境 , 从来就没有“客观”这回事 , 世界即我们心灵的映像 , 你就是你看到的东西 。 “城阙辅三秦” , 权力的强大直压下来 , 不可对抗的现实稳如泰山 , 心情一开始立即传达出来 。 长安安稳如宇宙中心 , 而朋友要去的地方 , 也是朋友人生的方向 , 在长江上一片迷茫 , 即“风烟望五津” 。 两句之间形相对照 , 便觉无限凄然 。第二联“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虽然王勃自己留在长安 , 然而这两句的心情却很感同身受 。 比起写诗 , 其实更难的是度过一生 , 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感受彼此的不幸 。 他人的命运 , 就是正在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命运 。 一棵树受难 , 我们也为此受难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这两句实在太温暖 , 以至于被后人用滥 。 然而作为第一个说出来的人 , 王勃无疑是个天才 。 在此的“海内”和“天涯”指空间上 , 但其外延还可以扩展到时间 , 比如《诗经》里的一首诗 , 或未来的某个读者 , 都可以与我们若比邻 。 如果你觉得被这首诗击中 , 那么王勃也可以是你在唐朝的一个知己 。最后两句劝朋友不要沾巾 , 他自己却已经沾巾了 。 诗人是从哪一句落泪的 , 杜少府的眼泪又忍到第几句呢?读者可能也在落泪了 。 我们所有人在这首诗里落下的泪 , 皆来自同一双无名的眼睛 。
唐寅《金昌送别图》(局部)2三叠阳关 , 唱到千千遍/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那天清晨的细雨 , 像是为元二而飘洒 , 在诗歌发声之前 , 一场雨已奏出了离别的序曲 。细雨润湿了路上的轻尘 , 干净的泥土气息 , 客舍瓦房青青 , 路旁柳色簇新 , 这些无非都是一种挽留 。 春天回到人间 , 情意绵绵 , 像生活的一个诺言 , 而元二却要去往寒冷荒僻的地方 。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 , 治所在西域龟兹城 , 即今天听起来依然很遥远的新疆库车 。 距离的雄辩使抒情失去了意义 , 说什么都太无力 。“劝君”二句 , 一般理解为王维对元二说的 , 也合情合理 。 再喝一杯吧 , 出了阳关可就是一个陌生的绝域了 。也有人认为是元二所说 。 不仅也合情理 , 如果元二自己举杯慨当以慷 , 则不仅有对王维的惜别 , 而且也包含了对故园对自己人生的惜别 。阳关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里不说安西 , 而说阳关 。 从长安一路往西 , 先到阳关 。 出了阳关 , 故园就远在天边了 , 就是天外了 , 而安西更在天外的天外 。此诗一出 , 天下争传 , 遂成千古送别名曲 。 一唱而三叠 , 叠法或不一 , 总归是为了延宕惜别的心情 。王维另有一首《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 , 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 , 王孙归不归?”依然是默语无际 , 不言之言 。 特别在于 , 送别诗多写别时场景 , 而此诗却从别后写起 。 日暮送罢 , 掩柴扉的瞬间 , 陡起的寂寞感 , 一直铺向明年 。
仇英《浔阳送别图》(局部)3挥手自兹去 , 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 萧萧班马鸣 。/ /读这首诗 , 无需任何名物注释 , 无需了解任何背景 , 明白如画 。 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画 。 诗情画意 , 要能感觉到诗情何在 , 画意又何在 , 才算得到艺术享受 。前两句表面上是写景 , 或曰“交待离别的地点和环境” , 这样说不仅废话 , 而且很容易偷换成缺乏感受力的借口 。 离别的环境并非写离别诗一定要交待的 , 比如上面那首王维的《山中送别》 , 仅“山中”二字 。 再比如前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前两句“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貌似交待环境 , 实则写情 , 但并非“情景交融”即可敷衍而过 。感受力的敏锐 , 带来丰富的审美 , 而有了丰富的审美 , 才能有丰富的人生 。 缺乏感受力的人 , 日复一日在无意识的惯性中生活 , 这种人生如同没有活过 。 而诗歌和艺术的意义正在于唤醒 , 恢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而非认知 。此诗前两句 , 如果我们置身其中 , 就会感到青山的青和白水的白是一种伤心 , 且它们的姿态一横一绕 , 如同守着城郭而阻拦人的离去 。 人离去 , 留在这里的生活 , 和青山白水一样 , 天长地久 , 如此又有了某种慰藉 。“此地一为别 , 孤蓬万里征” , 这样的话别 , 深情但无多少新意 。 以孤蓬比漂泊不定 , 对此我们并不陌生 。 下一联的“浮云”和“落日” , 也都是很常见的比喻 。最后两句很好 。 “挥手自兹去 , 萧萧班马鸣” , 他二人或策马同行 , 或友人跨马而去 。 分道扬镳之际 , 萧萧马鸣 。 今人极少听到马鸣 , 很难想象那一瞬的心情 。 不妨想象月台上即将离去的火车 , 嘹亮的汽笛发出一声长鸣 , 生命中某种深层的感觉突然震悚 。 太白此处又添一“班”字 , 班即为“别” , 班马即离群之马 , 这样的马鸣又加深了离别的悲情 。离别不是一道线 , 是涟漪般不断扩散的圆圈 。 萧萧班马鸣 , 也将离别的定格为一个回音 , 在生命中久久激荡 。太白这首《送友人》 , 堪称教科书版的送别诗:不记友人姓名 , 普遍适用的场景 , 标准化的比喻 , 经典的结尾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武汉市青山区女副区长旅游发生意外坠河身亡
- 青山区|武汉一副区长自驾游车辆坠河身亡 遇难3人
- 地铁|广西“最没用”的地铁站,共有4个出入口,但每天乘客屈指可数
- 全世界被拉黑者团结起来
- 十三五|【“十三五”成就巡礼·坐着高铁看中国】绿水青山景如画 诗意生活有滋味
- 变废为宝|中国有哪些副部级大学, 排名是怎么样的?
- 情感|妈,我真替你女婿不值,既然不稀罕,那我们就走了,你好自为之!
- 两口育儿|对不起,这种“道德绑架”式的让座,我们“拒绝”!既然你买了票,就有“让与不让座”的权利在善良的基础上有原则
- 民警|公安部:前8月全国共有207名民警102名辅警因公殉职
- 没有共有产权就没有非独栋别墅以外的住宅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