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运动|“挑战”成“夺命”,户外极限运动缘何守不住安全底线

8月25日 , 经过现场搜救人员确认 , 两天前在贵州省关岭县滴水滩瀑布进行瀑降遇困的两名探险人员 , 已无生命体征 。 悲剧的发生 , 让原本“小众”的户外极限运动 , 再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

公开资料显示 , 户外极限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 ,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 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类别 。 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 , 它不仅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 更强调人们在跨越身心障碍后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
但时有发生的伤亡事故 , 让这类危险系数颇高的极限运动充满争议 。
专业人士认为 , 近年来户外极限运动之所以事故频发 , 是由于越来越多不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参与其中 。
此外 , 随着这类运动热度增加 , 部分专业培训机构降低标准 , 开办各类速成班 , 也是导致户外极限运动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
“小众”的快乐
今年51岁的李明松 , 还在部队当兵时 , 他就喜欢节假日背着背包去探险 。 1991年退伍后 , 有了更多时间去了解和学习户外极限运动 。
“很多项目都玩过 , 比如探洞、攀岩、潜水等 。 ”李明松说 , 最近这几年玩得最多的是滑翔伞飞行 。
【极限运动|“挑战”成“夺命” , 户外极限运动缘何守不住安全底线】“没有精良的户外装备 , 就不可能完成高难度的户外极限运动 。 ”在李明松看来 , 这类运动能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体育装备能力 , 甚至是经济实力 。 正是受经济因素制约 , 户外极限运动很长时间内都比较“小众” ,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 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从2010年到2019年 , 我国极限运动相关企业注册总量 , 由8000家增长至近3万家 , 仅2019年新注册的相关企业就有4200家 。
拥有近30年户外探险和救援经验的樊黔 , 是滴水滩瀑降路线的开辟者之一 。 “在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下 , 人们向往自然 , 寻找机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 这是非常正常的需求 。 ”他说 。
“我最开始参与户外极限运动 , 就是想挑战大自然 , 希望发现更多的地球奥秘 。 ”樊黔说 , 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 , 他更享受运动过程中那种融入自然、享受自然、敬畏自然的感觉 , “让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
李明松则认为 , 户外极限运动可以让参与者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 “这类运动带给了我乐趣、健康 , 让我能和自然界中很多神奇的景观零距离接触 。 ”
“挑战”成“夺命”
2017年11月8日 , 自称“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吴永宁 , 在一次极限挑战中失手坠楼 , 2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2020年5月12日 , 一名女翼装飞行员在张家界天门山进行翼装飞行时 , 因偏离计划路线失联 , 最终不幸遇难……
“极限运动之所以称之为极限 , 就是因为它是对参与者潜能的挑战 。 ”李明松说 , 参与者在开始运动之前 , 应进行谨慎评估 。 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 , 就应该果断放弃 , “一次成功的挑战 , 绝对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
贵州省六盘水市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余天亮说 , 户外极限运动事故 , 每年都会发生 。 参与者人越来越多 , 但欠缺专业技能和知识 , 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
“以登山为例 , 专业培训资源大多集中在各级登山协会 , 普通人较难接触到专业培训 。 ”余天亮说 , 部分户外极限运动参与者 , 往往自我感觉良好 , 但遇到突发情况时 , 就没有体力和专业知识完成脱困 , “户外极限运动真的需要系统训练” 。
余天亮用数据对比了专业玩家和业余爱好者的差距 。
前段时间他参加了四川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米)速攀比赛 。 从景区售票处出发 , 他用时3小时登顶 , 下山则用了1小时37分钟 , 全部用时不到5小时 。
“这段距离对于普通人来说 , 往往需要两天时间 , 而且还不是很轻松 。 ”他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