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镁磷肥|84岁“化肥之子”,60余载郑大故事( 二 )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 , 许秀成只能手摇计算机建立模型 。 经过反复钻研 , 他成功地对钙镁磷肥玻璃体结构模型合理优化 , 提出用“玻璃结构因子”配料法指导钙镁磷肥配料生产 , 这一研究成果为利用低品位磷矿生产磷肥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 应用这项发明 , 濒临倒闭的湖北大峪口磷矿扭亏为盈 , 年创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
在新乡的5年间 , 虽然条件简陋 , 缺吃少穿 , 但许秀成潜心治学 , 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初显成效 。 1963年 , 河南化工学院与原郑州大学4个工科系共同组建郑州工学院 , 成为化工部直属院校 。 许秀成与化工系的老师们随校迁往郑州 。 从天津到新乡 , 再从新乡到郑州 , 许秀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事业需求 , 呕心沥血培养高等工科人才 , 倾尽全力为河南农业贡献科技智慧 。
1969年 , 新乡县委请求郑州工学院帮助筹建一座小氮肥厂 , 命名为“七里营化肥厂” 。 许秀成与9位老师一起承担起全厂设计技术工作 , 吃住全在工地上 。 经过15个月的连续奋战 , 1970年7月1日 , 许秀成负责设计的碳化车间第一个顺利开车 , 产出碳铵成品 , 全厂迅速达产合成氨年产量3000吨 , 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农业工业化进程 。 如今 , 七里营化肥厂已发展成为年产超50万吨合成氨的知名上市公司——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 。 、
“不管干什么事情 , 都要干一行爱一行 , 把你放在这个位置 , 你就要好好干 。 ”这是许秀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也是他一生热爱化肥事业、无怨无悔支援中原工科建设、竭心尽力耕耘学术田野的生动写照 。
许秀成的父亲许寿仁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老中医 。 抗战胜利后 , 父亲倾其所有在当地兴办了一所江西中医学校 , 资助贫困学生学医成才 。 “父亲济危扶困、振兴国粹、留德后世的思想 , 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 ”许秀成虽然没有“子承父业” , 而是选择了“造福于农民”的化肥行业 , 但他却传承了父亲慈怀济世、天下为公的精神风范 , 成为有为民情怀、世界胸怀的中国科学家 。
世界农村人口占比约60% , 中国农村人口占比约为42% , 农民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 多年来 , 许秀成不断开拓创新 , 注重学用相长 , 推动钙镁磷肥技术从中原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 1980年 , 以许秀成为负责人的磷肥科研组在郑州工学院成立 。 不久 , 科研组便依托他发明的钙镁磷肥玻璃体结构理论成功地研制出钙镁磷肥生产配料相图 , 使我国用于生产钙镁磷肥的磷矿石品位下限下降了9.5% , 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仅含18%P2O5的低品位磷矿石生产钙镁磷肥 。 这一科学方法的推广应用 , 使我国占总储1/2的中低品位磷矿得以大规模开采 , 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收益 。 1983年 , “钙镁磷肥采用玻璃结构因子的配料方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 , 使我国钙镁磷肥生产配料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许秀成并没有满足于此 。 为了进一步提升钙镁磷肥的功效 , 1987年 , 他带领研究人员从改变肥料结构入手 , 成功研制出钙镁磷肥包裹尿素的技术与装备 , 并生产出包裹型复合肥料 。 这种包裹肥料最大的特点是各种养分通过包衣的微孔逐渐向外释放 , 从而较好地避免了肥料的流失 , 大大提高了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率 。
同年 , “包裹肥料及其制造法”获河南省优秀专利一等奖 , 1990年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 , 1991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 1994年成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技术创亿元产值项目100例》之一 。 该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 , 产品还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 “钙镁磷肥改性复合肥料”被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八五”重点推广项目 。
1994年 , 美国销售总监罗曼发现了包裹型复合肥料具有利用率高、外观均匀、流动性好、易于施用、无污染等优点 , 辗转找到了郑州工学院许秀成 , 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