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四问中芯国际中报:封王之路还有多远?( 三 )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wind)
另外中芯国际的存在,对国内相关链条企业的发展也起到相当程度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比如半导体原材料厂商、设备厂商、下游芯片应用企业等,都获得不错的带动效应,尤其是在华为的供应商被限制使用美国设备或美国技术向华为供货之后 。
这里再提下中芯国际在2020年7月31日公告称:公司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订立合作框架协议,就发展及营运北京的12英寸晶圆产线项目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将聚焦于生产28nm及以上集成电路,该项目将分两期发展,目标为该项目的首期最终达成每月约100,000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 。该项目的第二期将基于客户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 。该项目首期计划投资76亿美元,注册资本金拟为50亿美元;其中,公司出资拟占比51%,将负责合资企业营运及管理 。相信这对国内相关供应商将是个非常不错的机会 。
3、中芯国际能不能赶上台积电?
结论难下,但绝对是有机会和台积电走到同一水平,主要依据是技术发展规律,某项技术的前进趋势基本符合S型曲线走势,发展到一定阶段,越上升就越平缓,走到某一阶段后,基本就呈直线状态 。所以只要努力前进不放弃,就会有可能和它走到同一水平,甚至超越 。
半导体产业链是个大而全的产业链,目前阶段下是需要全球进行合作,各发挥优势,才能使得产业健康完善发展,但目前却由部分国家人为干预,阻碍链条的正常运行 。
公司目前存在的难点主要有:

1)EUV光刻机由于美国阻挠,迟迟无法到货;
2)是国内相应人才确实稀缺 。
但最大难点应该是第一个 。
4、国内是否能再造一个“中芯国际”?
半导体制造行业是一个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核心技术人才和核心专利技术积累支撑的行业,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目前国内能满足先进逻辑工艺制造技术的除中芯国际外,还有上海华力,但其目前量产的最先进制程为28/22纳米 。如果在两者之外在造一个“中芯国际”,预计是非常难,且不太可取 。首先是:
1)需要巨量资金的投入:参看中芯国际或台积电目前每年的资本开支,就能知道这需要多大的资金支撑 。另据兴业证券研报披露,每5万片/月产能产线投资规模将随制程缩小而呈30%左右的增幅,而且临近后期,制程越小投资规模就越大,如14纳米投资规模约为65亿美元,10纳米投资规模就接近85亿美元,而7纳米则相比14纳米投资规模接近翻倍,5纳米、3纳米投资规模更是巨大 。
硬件|四问中芯国际中报:封王之路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
而且华西证券研报对相关数据的整理披露,也较容易发现制程越小半导体制造企业就约集中,目前14纳米全球玩家就只剩6家,10纳米及以下制程中随着联电、格罗方德相继放弃投资后仅剩3家 。这就是一个烧钱的游戏,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撑产线建设和不断的研发,你的游戏基本就结束!
硬件|四问中芯国际中报:封王之路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以中芯国际为例,其12英寸SN1项目,规划月产能3.5万片,工艺技术水平为14纳米及以下,总投资规模达90.59亿美元,其中仅生产设备购及安装费就达高达73.3亿美元 。
硬件|四问中芯国际中报:封王之路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中芯国际招股书说明书)
除此之外,每年公司还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预计随着制程的缩小,研发费用投入更大,比如在2018年公司全年研发费用为5.58亿美元,2019年公司全年研发费用投入为6.87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投入为3.24亿美元 。
硬件|四问中芯国际中报:封王之路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wind)
2)核心技术人才稀缺:国内相关技术人才稀缺,中芯国际从28nm到实现14纳米量产用了4年时间,其中核心助力因素就是引入了原台积电资深专家梁孟松先生 。
【硬件|四问中芯国际中报:封王之路还有多远?】3)要拥有大量的核心专利积累:参看中芯国际创办之初与台积电的诉讼拉锯战就能看到要在该行业站稳脚跟除了巨量资金和核心技术人才外,还要拥有足够的核心专利积累,不然就等着还未开张就官司缠身的结果吧 。
另外最近爆发的武汉弘芯事件,可见一斑 。武汉弘芯成立于2017年11月,成立之初就星光闪闪:引进半导体界传奇人物、原台积电运营长——蒋尚义博士出任CEO;投资1280亿元直接布局14纳米、7纳米工艺产线,规划产能各3万片/月,而且武汉弘芯曾在2018、2019年两度被湖北省列为重大专项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明星公司却在7月30日被武汉西湖区政府明确指出“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 。同时西湖区政府还指出,弘芯二期用地一直未完成土地调规和出让,且项目缺少土地、环评等支撑材料,无法上报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导致国家半导体大基金、其他股权基金无法导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