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军|王新军:驰骋在自己的文学原野上|文学自由谈( 二 )


王新军|王新军:驰骋在自己的文学原野上|文学自由谈
本文插图

谈起自己的写作经历 , 王新军说:“我的写作是从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入手的 , 迄今为止我写下了关于故土的文字已有200余万字 , 但时至今日 , 我都没有完全理出怎样对这片土地进行书写的头绪 。 我想也许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 在表达时反而笨拙而木讷 , 即便如此 , 我仍然喜欢在语言的美感和作品的意境上下工夫 , 寻找这篇土地的意义 。 这些年来 , 从《农民》《大草滩》《民教小香》大地上的村庄系列 , 到《坏爸爸》《八个家》系列、《最后一个穷人》《爷爷的秘密》等 , 我都在不经意间追求着这种美 。 我就这样在梦想与地域之间、在现实与意蕴之间摸索着 , 我努力地在自己的文字中呈现着属于这块土地的特色 。 ”
纵观甘肃作家的作品 , 总体有一种苍凉而沉重的审美意蕴 , 甚至会有一点压迫感 。 作家朱斌曾在文章指出 , “甘肃作家的写作是沉重的 , 甘肃文学的翅膀是沉重的 , 无法自由飞翔 。 对故土苦难的深沉忧患和对故土愚昧的理性批判成为这种沉重的直接表征 。 ”但在这有些“一边倒”的文学创作氛围中 , 王新军的小说无疑是个例外 。 他的作品常常以诗化的语言、温婉的笔触 , 娓娓道来乡村日常生活的宁静和淳朴、诗意和美好 , 即在他舒缓淡远的笔触下 , 其苦难也如潺潺流水般缓缓涌出 , 有一种 ‘苦不说苦 , 痛不言痛 ’的洒脱 , 是善意的悲悯 , 是温暖的关爱 , 是笑中带泪的慰藉和辛酸 。 这种清新的笔风也符合现在很多读者的审美倾向 , 读他的文字 , 字里行间更有一种莫名的治愈的力量 。 面对这一特点 , 王新军诚恳地说:“人之初、性本善 。 这是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建立起来对人性的理解和解读 , 也是我写作之初确立的对人普遍的认识 。 ‘文学即人学’ , 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世界美学作出的贡献之一 , 我相信如果不是过多地受到外界干预 , 人性应当是极其纯美的 。 基于这一认识 , 我的写作一直在鞭笞丑、弘扬美 。 生活中一些恶的东西 , 不应该在文学作品中被过度放大 。 ”
王新军|王新军:驰骋在自己的文学原野上|文学自由谈
本文插图

谈起自己的写作方向 , 王新军思考片刻回答道:“其实我自己也一直不是十分明了 。 有时候我也会自己宽慰自己 , 因为生活本身不可能只有一种解释 。 总而言之 ,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 , 我更加注重语言背后的一些东西 。 而中篇小说 , 我则强调必要的故事支撑 。 回首自己的小说写作 , 我发现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有毛病的 。 但有毛病似乎又并不那么可怕 , 作品有毛病 , 如同一个人有病一样 , 生病之后就意味着这个人身上有了抗体 。 作品有毛病 , 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作者创作上还有上升的空间?因为一直期望完美的写作 , 那是无法动笔的 。 ”
除了文学创作外 , 王新军的本职工作也一直与写作和作家紧密联系着 , 从作者到专业的文艺工作者 , 王新军是如何看待文学新人的呢? 他说:“自己写好作品也是做好文艺工作的一部分 , 要知道 , 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文艺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 只有自己做好了 , 才能形成良性的艺术氛围 , 才有人愿意跟着一起往前走 。 现在有志于写作的年轻人很多 ,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克服浮躁 , 现在什么都讲快 , 快写快发表 , 甚至快成名快成家 ,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 , 但对于真正的文学创作而言 , 这些是要不得的 。 唯有静下来好好读书,写好每一篇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 我想送给当下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一句话:‘与其一载十篇石沉大海 , 莫如十年一剑一鸣惊人 。 ’所以我一般不会一味地去鼓励他们‘好好写作' , 多年的基层文艺工作的经验让我觉得有时候对业余作者的盲目鼓励其实是很害人的 , 我都建议他们处理好工作、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 如果处理不好 , 写作的路是走不长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