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农业大国 , 国家财政建立在田赋征收的基础上 , 早期的税收以实物为主 。唐宋两朝 , 田赋分为夏税和秋粮两季征收 , 前者以麦为主 , 后者以米为主 , 明朝也沿袭了这种制度 。这种税制曾是历史的进步 , 但是在偏远地区却成为了运输的负担 。
宣德(1425-1435)年间 , 江南的官田(国有土地 , 租给农民耕种)重赋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 农民被沉重的负担逼得逃亡 。虽然早在朱元璋那时就说要减轻赋税 , 但是江南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支撑 , 所以减税之举根本无法施行 。
不过即使强行征收重税 , 民间也很难达到朝廷的要求 , 完成率甚至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这不仅是因为超出百姓承受能力的重税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 还因为粮食的运输造成的严重损耗 。
只负重税之名 , 而无运输之实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中国漕运盛景图
因为路途遥远 , 所以运输粮食的百姓要消耗粮食 , 路上被老鼠和麻雀吃掉一些也无法避免 , 还有各种意外造成的损耗 , 等送到京城的时候粮食已经不到一半 。而且这些百姓花了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运输粮食上 , 导致家中农业荒废 , 形成恶性循环 。
由于重赋带来的种种问题 , 周忱被派往江南监督税粮 , 很快他便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民夫不必将粮食运到京城 , 只需在淮安或瓜州进行交付兑换 , 然后江南漕军从附近粮库直接将粮食运到北京;
正德七年周忱上奏建议一些地区就地取粮 , 当年减少损耗60万石(约为600位一品官员的年收入) 。
宣德末年(1435年) , 由于白银在民间地位的迅速上升 , 江南三府有四百万斤税粮被折收为银两 , 这也就是“金花银”的出现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苏州)
因为运输米粮本来就不划算 , 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放宽 , 所以百姓更愿意缴纳布、绢、白银这些“折色” 。有了第一例就会有第二例 , 百姓这种由下到上的影响迅速扩张 ,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折收”现象 。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 , 各类税收物品逐渐都能折为银两 , 除了送往京城的漕粮是不可或缺的 , 不少地方的其他赋税几乎都能“折银”缴纳 。虽然不同地区“折银”的原因多种多样 , 但是这种趋势却是一致的不可阻挡 。
到了成化、弘治时期(1464-1505) , 明朝边防物资供应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 从以往的供应实物改为送年例银(京师银库每年付给边防军区的饷银) , 这也促进了北方米粮市场的发展 。至此 , 白银的货币地位已经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 。
明朝|连明朝皇帝都要为此屈服:百姓战胜统治者的意志,让白银货币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 可谓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从明朝初期朱元璋对它的刻意打压 , 到宣德末年(正统初年)统治者对它的客观承认 , 白银的货币化依靠的不是朝廷的推动 , 而是来自民间的巨大驱动力 。赋税从实物征收到货币征收的改变 , 更是体现了民众意志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