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 二 )


明清易代 , 清人对于明朝的都城 , 并不像明人对待元人的遗产那样激烈 , 相反他们对明北京城的外形未做根本性的改变 , 就连明朝帝王的家紫禁城也未毁弃 , 抹去门额上的旧字迹 , 换上新主人的字号 , 紫禁城又成了清朝帝王的家 。
一座紫禁城
《论语》有云:“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人夜观天象 , 发现众星都围绕着北极星运行 , 北极星居于天之中指挥众星 , 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与雍容居中的气度 , 正是帝王的特质 。在古人的观念中 , 北极星所在的紫微垣 , 投射到大地上 , 正是帝王所居的紫禁城 。
在所有方位中 , 中为尊位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 战国时代的荀子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 礼也 。”朱棣营建紫禁城经过了周密的规划 , 紫禁城居于都城之中 , 乃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
明紫禁城是在元大内的遗址上建立的 , 东西宫墙沿元代之旧 , 南北宫墙都向南挪移了约五百米 , 前文提及 , 与此同时 , 明北京城的南墙较元大都也向南挪移 , 这样避免使紫禁城南的空间显得逼仄促狭 。
永乐时代的紫禁城 , 位于北京城中部偏南的位置 , 到嘉靖时代修筑南外城后 , 从午门到永定门的距离约有4600米 , 从神武门到北城墙的距离约有3000米 , 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中部偏北、近乎中心的位置 , 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
朱棣在改建北京城时的一大创举 , 是确立了一条贯通全城南北的中轴线 。有意思的是 , 元大都的规划中轴线与几何中轴线并不在一条线上 , 元大都的规划中轴线后来得到了沿用 , 成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 而几何中轴线则在规划中轴线的略西边 , 即今旧鼓楼大街一线 。朱棣将元大都的钟鼓楼拆毁 , 在规划中轴线的北端重新建造了钟鼓楼 , 嘉靖时代修筑南外城后 , 其正门永定门则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 。
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前三殿、后两宫也在这条中轴线上 。建筑史家于倬云以音乐为比 , 生动描述了这条中轴线(括号中的字为编者所加 , 非原文):
当人们沿中轴线漫步观赏时 , 从低沉旋律的大明门(位置在今毛主席纪念堂一带)到外金水桥豁然开朗时 , 犹如宫殿建筑的序曲;从承天门(今天安门)到午门则成为高昂旋律的第一乐章;从内金水桥到三大殿是乐曲旋律的第二乐章;从乾清门到御花园是乐曲的第三乐章 , 从玄武门到万岁山(即景山)则为乐曲的尾声……紫禁城建筑群就是一曲凝固的音乐 。
在介绍了紫禁城与北京城的关系后 , 现在让我们简要看看紫禁城的内部 。明朝起初定都南京 , 南京故宫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 , 当我们比较南京故宫与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图时 , 就可知道两者多有相似之处 。
横向来看 , 紫禁城分为前朝与后寝 。前朝为政务区 , 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里用紫禁城初建成时的宫殿名 , 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前三殿”为核心 , 帝王即位、举行朝会、接见外国使臣、举行科举考试等在这一区域 。后寝为生活区 , 以乾清宫、坤宁宫(初建成时无交泰殿)即“后两宫”为核心 , 这里是帝王与家眷共同生活的区域 。乾清门前的横街划出了前朝与后寝间明确的分界线 , 臣工与家眷自有不得越界的意识 , 臣工在线外 , 活动的空间亦称外朝 , 家眷在线内 , 活动的空间亦称内廷 。
纵向来看 , 紫禁城可分为东、中、西三路 , 中路汇集等级最高地位最重的建筑 , 东、西两路主要建筑对称分布 , 呈现出符合国人审美的严谨布局 , 烘托出中路建筑的隆重 。外朝东路以文华殿为核心 , 外朝西路以武英殿为核心 , 一如朝堂之上文东武西两班站立的格局 。
如果说外朝以气势宏大彰显国之威严 , 内廷则以紧凑的布局凸显家的团结 。内廷东路以东六宫为核心 , 内廷西路以西六宫为核心 , 内廷外东路的宁寿宫区经过乾隆时代的精心营造 , 是为其退位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 , 内廷外西路的慈宁宫区则是皇太后的起居空间 。东六宫及其北的乾东五所 , 西六宫及其北的乾西五所 , 环绕在“后两宫”周围 , 有如众星捧月 , 一家之内既有秩序又和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