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在烈火中燃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文/陈海波
尊敬的湿地朋友们 , 大家好!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 , 跟大家聊一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具体上法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 。 这篇杂文写于1934?年的9?月25日 。 当时 ,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 又向关内步步紧逼 , 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 。 于是 , 一种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 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言论 。 作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 , 鲁迅先生 , 针对舆论界的“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 , 已荡然无存”悲观论调 , 毅然决然地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旨在警醒国人 , 振奋民族的士气和精神 。 因此 , 我们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时候 , 除了关注文体的特点外 , 还要带领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 , 感悟先生的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民族精神 。 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 , 但作为中华民族新生代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 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 , 要做一个新时代清醒的自信者 。 因此 , 这一课融合了语用型和主题型本文的特质 。
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本文插图

这是一篇可以堪称典范的驳论文 。 教学之始带着学生了解什么是杂文以及杂文的功用 , 继而引入到这篇驳论文 , 让学生明确: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 然后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 ,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 , 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 , 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 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 学生理解了驳论文的特点 , 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 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牛鼻子” 。
一、“肯定”与“怀疑”
文章的标题往往隐藏着解读主题的“密码” , 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设计教学的一个有力的契入点 。 这篇文章的题目下面隐含着鲁迅先生思想的惊涛骇浪 , 揭开这层面纱 , 就能感受到先生的良苦用心 , 实在是巧妙而深刻 。
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 树立两大阵营 , 比较体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了吗” 两种句式所要表达的意思 , 一遍又一遍品读 , 深入体会有“吗”和没有“吗”的表达效果 , 反方读出了“无奈、沮丧和落败” , 正方读出了“希望、力量和斗志” , 从而 , 为下面的教学蓄势 。
二、“他信力”与“自欺力”
“两年以前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 只希望着国联 , 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 也不信国联 ,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
信“地”信“物”信“国联” , 这是“他信力” , 待失掉了“他信力”之后 , 这类人开始靠“求神拜佛”来“麻醉”自己 , 借“神、佛”的信仰模糊人的认识 , 导致意志力消沉 。
这是赤裸裸的“自欺力” 。
明白了“他信力”与“自欺力” , 继续引着学生品读第一段话 , 通过理解“既不……也不……一味”等词语 , 发现这类人眼中的所谓的“自信力”根本站不住脚 , 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自信”过 , 既然没有 , 何来失去?
到这里 , 这一类人企图掩盖自己的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嘴脸 , 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 , 已经不能遮羞了 。 鲁迅先生不愧是一个写杂文的高手 , 他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 , 继而轻巧地推翻了对方的观点 。
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