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二 )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文章图片
目前,《浪姐》的豆瓣评分7.7分,很多观众都认为它高开低走,并没有坚持节目的初衷,嘴里的口号喊着展现30+姐姐的个人魅力,却在一次次公演中将她们与十几岁的小女孩同质化。
姐姐们并非想要将自己打造为一种“激烈、野心、拼搏”的形象,但为了迎合主流的偏好品味,她们不得不做出巨大的牺牲和改变。我们在看到这些女性改变的同时,也看到了资本对她们日复一日的操控。
梦幻与破灭:观众不买帐
《浪姐》看似给女性提供了选择权和自主权,让30+女性能够百花齐放,但背后坚持的仍旧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弹幕中之所以经常会出现“看到她们后没有那么怕老了”之类的话,也是因为姐姐们的外貌不断在向所谓的“年轻”靠拢。30+姐姐与年轻女孩的区别并不在于外表,而体现在节目组对于成熟女性性格的定位。
不论是黄晓明口中的“我就是来伺候姐姐们的”,还是观众戏称《浪姐》为“晓明历险记”,都将30+的成熟女性打造成了一种严厉、多事、难以打交道的角色。将姐姐们渲染成女强人,不断乘风破浪的角色实际上也是对30+女性的刻板定型。
至此,一个想象中的标准成熟女性被打造完成,年轻的面容+纤瘦的身材+女强人的性格,而现实中的姐姐们却未必鲜活得起来。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文章图片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不断提升,她们的文化娱乐参与逐渐对资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追求独立自由,希望看到属于成熟女性的闪光点,因而不少观众喜爱初期的《浪姐》,后期却也会因为节目组默守陈规的赛制编排而放弃它。
从节目播出到现在这两个多月以来的数据能够清晰的体现,《浪姐》的观众喜爱度在大幅度下降。节目初期那些敢“怼”节目组,敢于表达自己的姐姐们,仿佛在长期的工业化选秀过程中消失了,残存的锋芒更像是节目组对她们的定位,以及为迎合观众口味而勉强保留的个人特点。难怪不少评论都说节目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和初衷,观众也失去了看它的价值。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文章图片
《浪姐》更像是一个打造梦幻而后破灭的过程,打着“女性独立、多元、赶走年龄焦虑”的幌子,本质上却塑造了一个新的年龄刻板印象,它将姐姐们连同观众一起牢牢的钉在了“形象焦虑”的耻辱柱上,无视她们的身体素质,将对年轻活力的追捧做到极致,而绝大多数被排斥在这样的30+以外的女性因此逐渐放弃了这个节目。
《浪姐》因立意新颖而深受观众喜爱和追捧,同时也会因为背离初衷无法长远。在30+女性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想控制她们的人必先被她们抛弃。
◇◇◇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文章图片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文章图片
【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请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姐姐|再见,到最后都没能浪起来的姐姐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