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区|老园区串起城市文化新亮点——来自北京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报道(下)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张玉玲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98家园区分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这些园区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城市的文化亮点;像一个个窗口,展示着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像一个个试验田,探索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更像一个个“穴位”,连通经络,从点、线、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
不大拆大建,不大兴土木,保持胡同肌理,尊重城市文脉,延续文化空间,对原有建筑和环境进行创意改造,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实施“针灸术”对园区进行刺激更新,一个个“穴位”被激活,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旅游融合,使古都北京焕发文化创新活力,彰显园区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的新贡献、对城市改造的新启示 。
示范园区|老园区串起城市文化新亮点——来自北京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报道(下)
文章图片

77文化园区的文创生活节复市,吸引年轻人前来体验 。资料图片
老厂房园区“腾笼换鸟”
66个不锈钢罐体、4000米牛奶管线成为E9创新园区的独特装饰 。这家从首农食品集团三元双桥乳品厂改造而来的文化科技园区处处有故事,园区负责人朱超英指着园区门口矗立的巨大二维码雕塑说,这个装置就“用心良苦”,用手机一扫就能进入园区的微信公众号,回放这个园区的前世今生,这一互动巧妙地体现了园区的文化科技特点,吸引了多个文化“独角兽”企业入驻 。
脱胎于首农集团水泥厂的塞隆园区,其独特标志则是46个水泥筒仓在近500米的长度上绵延的“世界最大的水泥筒仓群” 。改环境容易,换产业难,塞隆园区负责人于红道出转型所走的弯路:刚开始园区定位于民族手工艺传承平台,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资源,市场反响并不热烈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及时调整定位,转攻数字传媒领域 。目前,招商率已突破85% 。
除了首农集团,北京的金隅集团、铜牛集团、公交集团等都开始老厂房“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之路,园区的“文化+”特征鲜明,正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
北京市有关领导指出,利用老旧厂房搞文创不仅用是否赚钱、赚多少来衡量,其本身就是城市更新与繁荣的要求,也是一种减量或留白 。文化产业园区要充分利用好老旧厂房,增加公共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品牌 。
城乡接合部园区“以旧换新”
城乡接合部曾是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 。朝阳区高碑店乡西店记忆园区的前身是京玻集团和北汽集团的仓库聚落区,紧邻四条主干道形成的路网中心,再加上纵横高低的铁轨,3公里范围内覆盖26个住宅,人口超过60万 。
秉承“新生于旧”的城市更新理念,当地政府委托梵天集团进行整体改造运营,用创意激活这片“剪不清、理还乱”的城乡接合部 。梵天集团副总裁甘加佳介绍了艰难的改造过程:投入7亿元巨资改造环境,选择和淘汰了若干个策划方案,集各方创意人士攻克难关,硬是把纵横高低的铁轨,变成文化属性强的怀旧空间,借势独创“火车驶过的咖啡厅”,产生时空交错的穿越感,一亮相就“话题感”十足,成为网红“打卡地” 。
城乡接合部的文化产业园区,环境改造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筑巢引凤”,实现业态提升和文化共生,服务于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等文化核心领域,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
“口袋园区”延续文脉
胡同里的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逐渐发展成以铁皮剧场为媒介,集聚演艺机构、影视工作室等优质企业的77文创园 。
【示范园区|老园区串起城市文化新亮点——来自北京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报道(下)】如今,以“77文创”为品牌,集聚着五六个小而美的“口袋园区”,每个园区的体量都不大,但都“量体裁衣”,根据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禀赋,精心植入文化内容:“77文创美术馆”以戏剧影视为主题;“77文创雍和宫”以科技创新及创客空间为主题;“77文创国子监”以国学文化和东方美学为主题;“77文创孔庙”以文化旅游融合为主题 。每个园区都十分精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