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文章图片

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文章图片

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文章图片

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文章图片

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粹 , 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也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深刻印象之一 。
而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则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奇怪的是名声较小的它看起来竟比京剧更受欢迎 , 为此不少人感叹:大师无数的京剧居然火不过豫剧?
寻根究底之源头探究一件事情的根本 , 还得从根源处找起 。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 , 发源于河南开封 , 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创新而来 。 至于后来改名 , 则是因为河南在建国后简称“豫” , 河南梆子这才有了一个较正式的名字 。

河南豫剧顾名思义 , 豫剧泛指河南的各剧种 , 作为河南地方戏的它 , 可谓是贯穿了河南人民的日常生活 。 河南人自儿时就开始接触豫剧 , 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对豫剧有所了解 , 并产生了由内而外的喜爱与依恋 。
1994年 , 河南卫视的特制节目《梨园春》出现在电视上 , 热度自此以后一直经久不息 。 河南人从小耳闻目染 , 对豫剧的热爱可以说是刻在了骨头上 , 成为了河南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
不管是八十老人还是七八小儿 , 闲来无事时都能哼出几句调调来 。 对于他们来说 , 那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戏曲艺术 , 更是一种家乡的声音 。
而相比于豫剧 , 京剧则显得“年轻”得多 。

【映真|京剧“火”不过豫剧?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京剧形成于清代 , 和起源于特定地区的河南不同 , 京剧来源甚多 。 京剧前身是流动性强的徽班 , 在和其他剧种接触交流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戏 , 啰啰腔等杂曲 。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 , 在徽戏、秦腔和汉调合流的基础上 , 京剧又吸收借鉴了昆曲 , 京腔的特长 , 最终中国“国剧”就此形成 。
但也许是分叉太多 , 京剧反而没有豫剧那样相对固定的受众 , 爱的人多了却好像爱得没有那么深 。 在一些人看来 , 京剧好像没有豫剧“火”了 。
分布地区京剧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 , 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 , 当然上海 , 湖北和辽宁等地也是京剧的重要分布区 。

京剧霸王别姬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 全国各省份除了西藏和海南都设有京剧院 , 其中也包括台湾 , 京剧可以说是面向全国各地 , 受众分布得非常广泛 。
而作为我国最大地方剧种的豫剧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 。 除河南省外 , 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 虽然豫剧分布区也很众多 , 但戏迷数量比起京剧来还是略逊一筹 。
难度对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京剧“火”不过豫剧 , 那就是二者的难度存在差异性 。 京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化妆、锣鼓等等多个方面 , 需要艺人有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 , 同时也需要表演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 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

另外京剧还具有比较格律化的程式 , 部分人可能因此觉得无聊 。 但无法掌握这些 , 就不能完全表现出京剧的精髓 , 更难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舞台 。
这也就意味着京剧对于孩童和初学者来说十分困难 , 短时间的学习无法取得大的收获 , 而许多人又是三分钟热度 , 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 , 他们在这座大山前往往会选择半途而废 。
与此相反的是对初学者很友好的豫剧 , 豫剧没有京剧那么多的表演形式 , 初学者很容易上手 , 有一点点天分 , 再加上后天的努力 , 平日里就可以哼出几句来 , 这就让人产生满足感 , 从而产生更深一步学习的欲望 , 所以学习豫剧的人较多 。
再者豫剧吐字较清晰 , 观众也比较容易听清 , 能大概了解戏剧内容 , 不会处在“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

题材“天上地下”除了难度上的差异外 , 京剧和豫剧在选材上也略有出入 。 京剧有1000多个剧目 , 常演的有三四百个以上 , 演出内容主要是历史故事 , 文化性较高 。 这就使得京剧不仅要“挑剔”演员 , 还要“挑剔”观众 。
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学识 , 不了解一些历史故事 , 观众们在旋律婉转悠长的京剧演出面前可能会一头雾水 , 坐了半天 , 一场下来 , 可能什么也没听明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