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公孙龙|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二千多年后被证实是王者( 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战国时期 , 因为各国君主都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 , 所以 , 有才能的人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 , 也导致了一些胸中无墨 , 但却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之徒受到重用 。另一方面 , 君主在选拔人才时普遍存在“守白(原指保持空明的心境 , 此指局限于固有的观点)”的偏见 , 使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 。因此 , 一贯主张“量才录用“的公孙龙 , 就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 , 以讽喻君主取士之不当 。
2、别人为何无法反驳“白马非马”命题?
白者不定所白 , 忘之而可也 。白马者 , 言定所白也 。定所白者 , 非白也 。马者无去取于色 , 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 , 有去取于色 , 黄、黑马皆所以色去 , 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迹府》
在“白马非马”命题中 , 公孙龙实际上是提出了逻辑学中“个别(白马)”和“一般(马)”之间的相互关系 , 并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 , 割断二者的联系 , 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
而在实际辩论中 , 公孙龙却使出了偷换概念的技巧 。我们都知道 , 一般包含了个体 , 而个体则属于一般 。所以 , “白马非马”应该理解为“白马不是(属于)马” , 这也是一般人的逻辑思维习惯 。但是 , 公孙龙却将“白马”解读为“白色” , 也就是“白色不是马”了 , 这个说法就是正确的了 。
因此 , 在实际辩论中 , 就出现了鸡同鸭讲的奇观 。正、反双方围绕同一命题展开辩论 , 但正方要证明的是“白马是马” , 而反方则说的是“白色不是马” 。在这种情况下 , 是不可能有人能反驳到公孙龙的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公孙龙|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二千多年后被证实是王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孙龙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 。他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 , 类似于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徒弟)的本体理论 。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 。
对于白马非马”命题 , 诸子百家普遍认为公孙龙是诡辩 , 如庄子就批公孙龙是“饰人之心 , 易人之意 , 能胜人之口 , 不能服人之心” 。但是 , 诸子似乎又无人能在正面辩论中驳倒公孙龙 。
“白马非马”之辩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不是他首创)后 , 在诸子百家中引发轰动 。而大咖级别的大佬也纷纷出来评论 。在名人效应加持下 , 此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 也引来了无数的挑战者 。而在众多挑战者中 , 孔子的六世孙孔穿特别引人注目 。
1、先教而后学之辩:孔穿惨败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 , 欲学而使龙去所教 。则虽百龙 , 固不能 当前矣 。——《公孙龙子·迹府》
对公孙龙来说 , 说服关吏相信“白马非马” , 只能算是牛刀小试而已 。而击败孔穿 , 才真正让他跨入大咖行列 。
有一次 , 孔子的六世孙、儒家孔穿路过赵国 , 就专程到平原君处找公孙龙展开辩论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公孙龙|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二千多年后被证实是王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孔穿先声夺人 , 首先发难 。他建议公孙龙放弃“白马非马”这个命题 , 并说 , 这样他就愿意拜公孙龙为师学艺了 。但是 , 孔穿由于取胜心切而忙中出错 , 竟没有意识到一开口就已处于下风 。
高手过招 , 一步错步步错 。经验丰富的公孙龙 , 立即抓住孔穿的破绽展开反驳 。他说:“你要求我先放弃自己的学说 , 这是先来教我 , 然后才拜我为师 。你先来教我 , 而后再拜我为师 , 这是错误的 。”
在孔穿无言以对之时 , 公孙龙打铁趁热 , 宣传自己的理论 。他举出具体的例子 , 证明了孔穿的祖宗(老师)孔子是赞同“白马非马”这个说法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