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二次感染新冠之谜:病毒或在人体内常年流转、自然循环

新冠|二次感染新冠之谜:病毒或在人体内常年流转、自然循环
文章图片

8月24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被医学期刊《临床传染病》接受,该研究证实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的病例 。
港大微生物学系团队在一份邮件声明中表示,在此研究结果出炉之前,人们都相信新冠肺炎康复者对再次感染有免疫力,然而,现在有明确证据表明,一些患者在几个月后抗体水平下降了 。
福克斯新闻24日援引一些传染病专家的话表示,此前虽然有过关于新冠肺炎康复者可能再次感染的推测,但港大团队此次的研究结果是第一个经科学证明的病例报告 。
这一研究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影响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新冠病毒会永久消失吗,还是会像流感病毒一样与人类共存?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的防疫工作和疫苗接种有何启示?
8月25日,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有科研合作的香港大学霍广文伉俪基金精准医学教授金冬雁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讲述了该校微生物学系团队得出这一科研结果的全过程,并对其中一些疑问做了解答 。
对于新冠病毒是不是会与人类共存,金冬雁表示,人类可能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将新冠病毒完全清除,新的结果也显示,这种可能性越来越低 。“它有可能变成和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一样,不需要其他的动物宿主,在人体里面常年流转、自然循环 。”金冬雁还指出,或许我们应该把对疫苗的期待降低 。
《科学》杂志25日援引该研究作者之一、香港大学临床微生物学家Kelvin To的话表示,人们不应该认为一旦被感染,就拥有终身免疫力 。但他也强调,研究结果“不应引起恐慌” 。
两次感染,基因排序24处不同
今年3月28日,一名33岁香港男子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出现咳嗽、发烧和头疼等轻微症状 。4月15日,该男子在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康复出院,8月6日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8月15日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 。
金冬雁在向澎湃新闻讲述港大微生物学系团队发现这一病例的过程时表示,上述男子二度感染的情况立即引起了香港医管局和边境检疫人员的重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复阳还是其他情况,我们香港大学的同事马上就去取样回来进行研究 。由于我们的疾控、医疗和科研的一体化,很快就把这个病人两次不同的临床特点、所感染病毒的基因序列以及病人体内所产生的免疫反应都搞清楚了 。”
金冬雁称,该男子在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曾在医院留样,港大微生物学系团队的研究人员对该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做了基因排序,发现有24处不同——病毒分类学研究显示,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是3-4月在美国或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的“近亲”,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则与7-8月在瑞士和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最为接近 。
此外,该患者再次确诊时检测不到体内抗体,而“复阳”病人多数都有较高浓度的抗体 。因此团队最终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 。
新冠肺炎“复阳”患者和“二次确诊”究竟有什么不同?金冬雁解释称,复阳是指留存在人体内的新冠病毒一直都没有被清除干净 。大多数情况下,复阳是患者检测结果两次呈阴性之后,又发现对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但一般这时检测出来的病毒载量都很低,而且这些病毒是没有活性的,应该是病毒的一些基因碎片 。“所以现在被较多学者所接受的对复阳的一种解释,就是机体在恢复期清除一些被病毒损害了的细胞的时候,病毒基因被机体免疫攻击后所产生的核酸碎片被检测出来了 。”
金冬雁表示,这一次确认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其第一次被感染的病毒细胞已经被完全清除,继而再次感染了不同病毒毒株的新冠病毒 。这就属于第二次感染,而不是以往所报告的患者在短期内出现的复阳 。
无症状有传染性,但高度传染性时间缩短
患者的第二次感染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无症状但仍有传染性,另一个则是其保持高传染性的窗口期缩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