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3年20问,关于深圳的八大猜想( 三 )


Q6:能否带动大湾区城市共同发展?
有一种“相爱相杀” , 叫广州与深圳
深圳“10+1”这步棋 , 妙哉
深圳“再下一城”?
今年5月 , 深圳发改委公布2020年工作计划提到 , 将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 。 其中 , 将“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 , “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 , 都市圈“扩容”呼之欲出 。 而在6月《学习时报》刊登一篇论文对此呼应称 , 在“三区叠加”利好下 , 资源统筹和跨区域合作将是深圳发展的关键 。
事实证明 , 近两个月以来 , 深圳也的确不停向外“牵手” , 拓宽合作边界 。 珠海、中山先后提出谋划“深珠合作示范区”“深中经济合作区” , 惠州亦向外透露“深惠特别合作区”的新动作 。 在“扩容”消息传来之前 , 深圳“建群”的方向十分明确 。
但牵手只是第一步 。 早在2009年 , 与广佛融合一道 , 深莞惠融合发展就被提上日程 , 10多年过去 , 广佛地铁已经运营多年 , 深莞惠一体化仍进展缓慢 。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曾分析称 , 这是由于三市之间未找到一个有效的融合模式所导致的 。
当前的一种思路是 , 深圳享有省一级立法权、省一级政策制定权、规划审批权、对外经济合作权、金融和税收等宏观经济调控权、项目审批权等 , 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 , 由深圳主导规划、国土、交通、建设、环保、科技、金融和社会事务等 。 也有媒体透露 , 深珠合作示范区将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 总之 , 如何建立机制仍然是深圳建群的关键 。
Q7:如何延续特区之“特”?
政府帮你缴个税 , 深圳“抢人”有多拼?
世界级湾区需要一个怎样的深圳?
樊纲认为 , 经济特区大量的经验做法被推广复制到全国各地后 , “特区不特”已是不争的事实 。
特区“特”在何处?在特区设立之初 , 深圳在关税、所得税、财政、外汇等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 基于此 , 其当时也是全国仅有的几块政策洼地之一 。
在外界看来 , 最初将设立经济特区 , 原因在于深圳“船小好调头” , 可以通过深圳探索经验 , 并进一步向全国推广 。 有人指出 , 深圳当时在房改、设立合资企业等领域的率先探索 , 并非国家要求 , 而是源于深圳主动申请 。 如今 , 在多重因素下 , 深圳实际上应该有更多新的探索任务 , 进一步寻找发展的创新动能 。
去年 , 深圳获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 全国独此一份的机遇 , 也为深圳进一步突破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 在后续发布的相关意见中提到 , 将强化法治政策保障 , “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 , 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的 , 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相关议案 , 经授权或者决定后实施;涉及调整现行行政法规的 , 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经国务院授权或者决定后实施 。 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 , 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 ”
在外界看来 , 这意味着改革的天花板没了 , 只要不违反宪法和四项基本原则 , 你需要怎么改都可以 。 换句话说 , 深圳迎来了再定义“特区”的机遇 。
Q8:能否实现城市发展的再定位?
逆袭成“一哥” , 深圳如何摆正定位?
“夸夸群”面前 , 深圳为何“不好意思”?
如果深圳也老了??
与40年前相比 , 深圳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情况已经发生巨变 。
在内 , 深圳经济快速发展 , 已经使其与香港的关系发生转变——2018年 , 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 , 过去依附香港的发展模式开始松动;但同时 , 80年代拓荒建造的城市 , 也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 。
在外 , 中央提出 , 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 ,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 内循环的本质是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外循环中获得的大量资源、技术、资金和经验 , 对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水平的国内经济体系进行全面的转型、提质和升级 , 从而以更高水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新型外循环的建立和运行 。 这既是深圳的优势 , 也是深圳下一步的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