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我试图在交友软件中把自己“推销”出去,但失败了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我试图在交友软件中把自己“推销”出去 , 但失败了
交友软件的出现 , 似乎让选择伴侣这件事情变得比以往更容易了 。 人们不用再把目光局限于工作和生活的小圈子 , 早晨通勤路上滑几分钟手机 , 就能匹配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
但是 ,似乎鲜少有人能将网上的邂逅发展成一段认真的恋爱关系 。
为什么由交友软件展开的关系总在热火朝天中开始 , 最后却不了了之 , 不是成了彼此微信的僵尸好友 , 就是见面聊了一晚上便悻悻散去?
过度的期待也许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一 , 也许是因为 相隔的网络让我们对对方产生了过度期待 。
网络上 , 人们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 , 以Tinder为例 , 这种以照片为中心的交友软件 , 免不了会有用户对照片进行修饰 , 而千挑万选放进个人资料的几张照片 , 往往无法展现出人真正的样子 。 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 , 基于交友软件约会的人 , 在见到对方后出现心理落差的关键原因在于 ,网络上的沟通基于大量的文字 。
亲密关系|我试图在交友软件中把自己“推销”出去,但失败了
本文插图

网络让用户对对方产生了过度期待丨unsplash
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传播学教授琳恩·凯莉(Lynne Kelly)的一项研究发现 , 文字消息相比于语音沟通或是面对面沟通 , 更容易造成误解 。 这种误解既包括指代上的 , 也包括情感上的 , 因为 文字消息并不能有效传达语气、表情、感觉等等重要的情绪迹象 ,对话一方对另一方态度的感知 , 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依靠对对方的主观印象进行脑补 。 这对从一开始就未见过面只在网上交流的两个人来说 , 无疑是致命的 。 打字或发语音时 , 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构思想要表达的话 , 虽然这样能呈现出自己更好的一面 , 但如此相处得来的感受 , 很可能跟面对面直接交流时截然不同 。
那一旦双方觉得不错后就立刻见面 , 是不是就更容易有好结果?统计显示并非如此:一段 通过Tinder软件产生的交友关系 , 想要最终走向亲密关系 ,见面前的网聊最好在两三周左右 。 接触时间太少 , 无法让双方有足够的了解 , 匆忙的见面到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 如果网聊的时间太长 , 会让一方对另一方产生太多虚构的幻想 , 从线上走到线下时变成了梦碎时刻 。
被交友软件商品化的亲密关系
人们难以从交友软件中获得长期亲密关系的另一原因 , 或许是因为交友软件的基础机制在把人的感情变成商品 。 社会学学者伊娃·伊卢兹(Eva Illouz)将 情感和亲密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频频被商品化的现象描绘成“ 情感资本主义” (emotional capitalism)。
她认为 , 目前的网上交友机制 ,诱导用户从亲密关系中分离出爱的激情和偶然性 , 让其 选择伴侣的模式变得愈发理性 ,精确的得失算计逐渐取代了偶然、浪漫的相遇 。 为从交友软件中其他的“竞品”中脱颖而出 , 用户主动将自己变成商品 , 想尽办法展现性吸引力 , 用各项特质明码标出“身价” ,试图在“交友市场”中把自己 卖出去。 一项对Tinder用户的采访中 , 有用户曾说自己在手机上左滑右滑的时候 , 很像在翻阅一本商品目录 。
亲密关系|我试图在交友软件中把自己“推销”出去,但失败了
本文插图

在手机上左滑右滑时 , 有用户觉得像是在翻阅商品目录丨unsplash
【亲密关系|我试图在交友软件中把自己“推销”出去,但失败了】有选择当然好 , 但有时候有太多的选择反而会适得其反 。 交友软件 让人看到了一个很大但并不真实的潜在交友市场 , 使用者常会觉得“有很多其他选择” , 不愿意在一个目标上耗费太多时间 。 没有网上交友时 , 人们可能很容易便觉得找到了最适合的伴侣 , 当 可触及的择偶圈子变得过大时 , 每个人都可以 随时终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关系 , 转而 去跟新出现的帅哥美女聊天 , 因此也变得更难安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