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


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
文章图片

映在绿树丛中的永欣寺 , 杏黄色的院墙 , 青灰色的殿脊 , 苍绿色的参天古木 , 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 。 寺院是信教徒朝佛的圣地 , 彼时香烟缭绕 , 络绎不绝的朝拜者赶到这里 , 他们双手合十、跪拜 , 日日如此 , 以致使石板许多地方都凹了下去 。 熙攘的人群中也并不全是前来朝拜的人 , 除了佛像前的石板 , 这寺中还有一处地方 , 也刻满了时间的印记 , 那便是智永和尚住处的门槛 , 慕名而来的求书者众多 , 住处门槛几被踏穿 , 索性包以铁皮 , 后被人称“铁门槛” 。
僧智永 , 本姓王 , 山阴永欣寺僧人 , 名法极 , 人称“永禅师” , 隋代年间著名书法家 , 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
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
文章图片

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 。 他在永欣寺时 , 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 , 发誓“书不成 , 不下此楼” 。 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 , 他如痴如醉地练字 , 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 , 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 , 天长日久 , 就积了好几瓮 。 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 , 自撰铭词以葬之 , 时称“退笔冢” 。 这“退笔冢”与“铁门槛”便成为书坛佳话 , 与汉张芝洗笔洗硕的“池水尽墨”交相辉映 , 同为千古美谈 。
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
文章图片

智永书法流传甚广 , 《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 , 这是智永的创造 , 既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 , 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 , 可谓一举两得 。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 , 一笔不苟 , 其草书则各字分立 , 运笔精熟 , 飘逸之中犹存古意 , 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 。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 , 秀润圆劲 , 八面具备” 。 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 , 返造疏淡 。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 , 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 , 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
【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
文章图片

智永禅师草书《千字文》 , 完全得笔于乃祖王右军 , 并师承了草字法规 。 但此帖每格一字 , 每字独立 , 写起来循规蹈矩 , 而不似乃祖与张颠那样“笔墨飞舞”、字字相连呼应 。 智永禅师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 , 但每个字中又都有一两笔特别加重笔力 , 更显示出智永作书时的神情专注、神力内敛 , 重笔之处也显得圆润合拍 , 健肥适当 。 智永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楷书)是行楷 , 比正楷更轻快 。 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 , 因而字态更生动 , 更劲雅 , 唐宋以后的书法大家也大多喜欢师承智永禅师的楷字 。
智永|退笔成冢 绰有祖风——和尚智永
文章图片

在书法风格上 , 智永缺乏创新 。 作为二王后人 , 智永应该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 , 而他最艰巨的任务不是创新先辈的书法 , 而是做好一个“营销大师” , 把先辈的书法传播出去 。 宋代书法家苏轼对此认识的很透彻 , 他在《东坡题跋以及其他地方提到智永时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 , 以为百家法祖 , 故举用旧法 , 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 。 ”苏轼认为智永的书法 , 不是“变态”书法 , 即变换形态的书法、创新的书法 , 他认为智永学习书法的动机 , 是为了让天底下的人都向他的先祖王羲之学习 , “百家法祖” 。
智永在传播二王书法这件事上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一代 , 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到二王书法 , 但是如果没有之前智永所作的铺垫工作 , 可能唐太宗就不会那么推崇二王书法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