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让利和商业银行利润变化不是对应关系

2020年08月26日 00:03 新京报新浪财经APP微博微信分享5原始标题:央行:让利和商业银行利润变化不是对应关系“金融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目标确立后 , 有人曾把2019年银行业2万亿元净利润直接搬出来对比 。 在8月2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 ,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厘清了这一概念 。 他表示 , 金融部门为市场主体减负 , 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化 , 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 更不是零和关系 。企业减负与银行利润变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披露 , 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亿元 , 实现1.5万亿让利目标的58% 。 银行利润增速下滑与让利确实同时发生 。 8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 , 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 , 同比下降9.4% 。不过 , 刘国强在2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 为市场主体减负 , 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化 , 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 更不是零和关系 。 商业银行贷款收入是贷款利率和贷款数量共同决定的 , 降低贷款利率后会增加贷款的需求 , 这会对降低利率造成的收入减少起到抵消作用 , 就是“薄利多销” 。他进一步称 , 商业银行的利润还取决于资金成本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诸多因素 。 如今年上半年 , 银行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 , 比去年多处置了1600多亿元 。下半年6000亿让利空间从哪儿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积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 。 8月-12月 , 金融部门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大约6000多亿元 。 ”刘国强称 。6000亿元让利空间从哪儿出?刘国强表示 , 按当前利率水平及通过疏通利率传导 , 推动贷款利率略有下降 , 并落实好各项已出台的政策情形 。前7个月 , LPR下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减负3540亿元 , 是让利的一个重要途径 。 但市场有人士提出 , 如果没有有效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 只是下调LPR利率 , 最终结果是银行会出现惜贷情绪 。 公开数据显示 , LPR报价已连续4个月未变 。不过 ,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采访人员表示 , 金融机构给市场减负 , 监管也在给金融机构减负 , 如上半年通过降准、下调政策利率等方式 , 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 让利1.5万亿目标中 , 其实有一部分是监管消化掉了 。谈到疏通利率传导 ,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表示 , 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 , 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目前监管仍没必要放松对银行资本的要求银行利润的多寡 , 也关系着股利分配、资本补充等 。 不过刘国强指出 , 总体看 , 银行业整体运行是稳健的 , 拨备和资本水平是充足的 。 截至今年二季度 , 资本充足率14.21% , 较年初下降了0.43个百分点 , 但仍远高于10.5%的监管要求 , 所以目前没有必要下调监管要求 。“未来即使资本充足率下降 , 也不能通过下调监管要求来满足 , 那样做是自欺欺人 , 要有实实在在的、丰富的补充资本的手段 。 ”刘国强称 。什么是实在的资本补充手段?徐洪才提到 , 例如7月国常会提出 , 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 , 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 采访人员此前从一位监管人士处获悉 , 该事项主要是地方牵头 , 目前黑龙江和甘肃已初步拟定获“补血”银行名单 。 此外 , 央行也曾表态 , 鼓励银行探索创新银行补充资本工具 。年内不良率还有可能上升从另一个重要指标看 , 由于监管导向是让金融机构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 , 但这些企业风险相对更大 , 这是否会对银行不良率造成冲击?数据显示 , 上半年末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 , 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不良贷款率1.94% , 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 未来一段时间 ,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反弹压力非常大 , 2020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贷款率还可能有所上升 , 非信贷不良资产也可能进一步爆发 。“所以商业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还要坚持标准 , 严格把关 , 严控新的不良资产产生 。 监管部门要继续采取针对性措施 , 支持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多渠道、高效率地处置不良资产 。 ”董希淼说道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对贝壳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银行发放贷款应该加强和各企业商会、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协同 。 在企业选择上 , 例如对那些尚未盈利 , 但有助于提高中国科技自主性的企业 , 还有解决就业型的企业 , 都可以加以扶持 。一位分管金融业务的地方政府人士也对采访人员称 , 政府主要做的就是多给银行和企业提供沟通的机会 , 如对高科技企业或利税大户企业提供一定的利息补贴 , 甚至适当担保 , 和企业共同渡过难关 , 而放贷自主权还是给金融机构 。 他还解释称 , 税收数据相比财务更真实可信 , 难以造假 , 由此可以作为判断企业状况的指标之一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程维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