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

周朝制“周礼” , 在中国建立以血脉为依据的“家天下”体系开始 ,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 , 亲情、乡情、族情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 , 难以割舍的情怀 。只要您是经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 以及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 对于“寻根问祖”都有一定的执念 , 越成功的人 , 对这个点越重视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
曾经垄断上海租界毒品贸易的杜月笙 , 也没有落了“俗套” , 在问鼎上海黑道之后 , 对于“寻根问祖”、“衣锦还乡” , 就有着极大的兴趣 , 或者说是“执念” 。1930年 , 已经做到公董局华董 , 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的杜月笙 , 决定重修自己的家族祠堂“杜家祠堂” 。为了让这件事办得漂亮 , 杜月笙特意“专事专办” , 让亲信高桥创新营造厂厂主谢秉衡 , 专门督办此事 , 要钱、要人都是毫不含糊地给 。最终整个“杜家祠堂” , 仅占用农田面积这一项 , 就高达了10.5亩 , 主体建筑的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800平方米 , 一共耗费了纹银40余万两 。与此同时 , 整个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上海豪宅标准 , 会议室、休息室等因有尽有 。 从外面看“富丽堂皇”到了极致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
1931年 , 杜月笙44岁 , 杜家祠堂正式落成 。 为了把“衣锦还乡”的戏码做足 , 他搞了一场“奉主入祠”典礼 。当地杜家5千余人列队举行典礼 , 上海城的百姓 , 则空巢而出 , 观望这个“盛典” , 张学良、段祺瑞、吴佩孚等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高官纷纷道贺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
“来日我若不能荣宗耀祖 , 誓不言归”那一刻 , 是杜月笙对自己15岁走家门时 , 放下的“豪言” , 最完整的回应 , 他“荣宗耀祖”了 , 带着地位、财富满载而归 。不过虽然修了杜家祠堂 , 但是因为自己父母早亡 , 杜月笙对祖父以上辈分的人 , 完全弄不清了 。 因而这祠堂里面摆那些祖宗 , 还伤透了杜月笙的头 , 好在他地位高 , 多有人才为他效力 。一位叫章炳麟的国学大师 , 在探访杜家老人之后 , 得知杜家并非上海土生家族 , 而是浙江海宁的外迁家族 , 于是将杜月笙 , 认定为曾经的豪族“江南杜家”出生 。并以此论点为拓展 , 写出了《高桥杜家祠堂记》 , 在这篇文章里 , 杜月笙的最早祖宗 , 被追为“杜之先出于帝尧” 。 并强调其祖上在汉唐时期非常的阔绰“杜氏在汉唐 , 其为卿相者以十数 , 盛矣” 。反正就是用一系列的牛逼祖宗 , 承托杜月笙能有当时的成就 , 并不是空穴来风 , 而是优秀的家族传承 , 杜月笙是名门望族之后 , 不是穷农民出生的“土包子” 。不过《高桥杜家祠堂记》也提出了一个遗憾“曾微百年 , 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 , 就是现在的高桥杜家 , 无法找到自己这个支脉的先祖是谁 , 以及这个支脉到底经历了什么 , 最终到了杜月笙父辈这一代 , 只剩下“贫穷”了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
面对“祖宗不可追溯” , 祠堂剩下的只有古老先祖的传承 , 祠堂氛围 , 始终显得单薄且不连贯 。 因而如何撰修谱牒 , 找到高桥杜家和江南杜家 , 直接一脉相承的证据 , 自杜月笙准备修祠堂开始 , 就一直是他想完成的心愿 。若我们翻阅当时的报纸 , 不难发现了 , 杜月笙为了有专家学者为他效力 , 曾多次刊登相关线索征集 , 直到1949年 , 他离开上海前 , 还在努力推动这件事进行 。不过 , 对于杜月笙来说 , 遗憾的是 , 到了香港的杜月笙散尽了家财 , 族谱编撰工作 , 再无资金支持 , 杜月笙用时19年的家谱 , 最终只能成为半成品 。可以说 , 这是杜月笙在1951年8月16日去世时 , 最大的遗憾之一 , 一件做了19年 , 依旧没能完成的心愿 。袁史团队有幸获得一部“威尔克斯的中国摄影集” ,包含了1679 张照片 , 拍摄地有北京、桂林、重庆、西康、昆明等地 , 时间跨度1945—1946 。 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袁史” ,私信关键词“威尔克斯” , 可直接免费领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