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万茜,一直在路上


|演员万茜,一直在路上
本文插图

经纪人的一句“唱歌不错跳舞差点 , 学一学 , 艺多不压身”让万茜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上一直走到今天
38岁 , 对于女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万茜回答:“这是我的黄金时期” 。 她是以表演艺术家为目标并始终奋力前行着的演员 。 已经在话剧舞台和影视剧里创作了50多个角色的她 , 回望脚下的来路 , 仰视前方的山峰 , 她说38岁的自己正处在山腰上 。
随着今夏《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综艺真人秀的爆红 , 原本埋头行路的万茜也一夜之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
陈晓黎
学霸班出来的优秀生:
“话少 , 慢热 , 有点矜持有点酷”
听到万茜要上《乘风破浪的姐姐》 , 她的朋友们大多是吃惊的 。 话剧演员谢承颖是她大学室友 , 20年的闺蜜 , 从知道她要去的那天起 , 就一直提心吊胆地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 , 因为知道她的性格 , 话少 , 慢热 , 不爱扎堆凑热闹 , 没有综艺感 。 “第一期看到她穿着制服风连体装出场的样子我就乐了 , 这不还是当年新生入学时的那个她嘛 , 有点矜持有点酷 。 ”
2000年 , 万茜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 她的表演课老师卢若萍至今记得20年前在武汉考场见到她的样子 , “她很安静 , 在一堆小姑娘里站得笔直像一杆枪 。 仔细观察她的容貌也有点特别 , 眉眼疏离清冷 , 嘴角一弯笑起来却娇羞明媚” 。 她那天眼睛红红的 , 问也只蹦出两个字:“发炎 。 ”卢若萍给她出了个单人考题 , 叫做“独自在车站” 。 她拉了把椅子坐下就开始演 , “简单 , 但心里有东西 , 表演上有层次” 。 在卢若萍看来 , 这孩子就该是个演员 , 她身上那种越看越有发现的多重糅合的气质 , 特别适合复杂多样性的角色 , 戏路会很宽 , 而她的悟性和定力 , 会让她走得更远 。
万茜所在的上戏表演系2000年这一班昵称“表蛋蛋” , 是师弟师妹们口中的“学霸班” , 出了郭京飞、万茜、钱芳、谢承颖、卫莱……已经退休的卢若萍被学校返聘回来带这个班 。 这位1955年入学就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的上戏名师 , 桃李满天下 。 她的课程秉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 强调演员的自我修养 , 第一课就是“不要去演戏 , 去建立生活” , 注重丰富细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外部特点和准确的人物行动 。
“表蛋蛋”的课程安排密集扎实 , 几乎每周要完成三四个片段或自创小品 ,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 从观察生活入手 , 编脚本分角色做道具弄服装 , 到写人物小传、动作分析、排练演出 , 互相点评你追我赶 。 班主任王学明说“表蛋蛋”都是一群戏疯子 , 课外时间满校园晃荡还念念有词时不时演起来的 , 不用问 , 一定是“表蛋蛋” 。 同学们性格各异 , 郭京飞玩艺术家范儿 , 表演欲旺盛 , 模仿动物惟妙惟肖 , 是师生们的开心果;万茜则话少不扎堆 , 她的调皮是冷幽默 。 一年级第一学期 , 有个男生过生日 , 万茜悄悄做了一个好大好精美的礼物盒 , 拿出来时全班都惊了 , 打开却是大盒套小盒 , 一层又一层 , 寿星拆啊拆大家等啊等 , 最后一刻谜底揭晓 , 居然是一块红砖 。 鸦雀无声的面面相觑中 , 万茜悠悠地揭开谜底:“今天是四月一号喔” , 全班爆笑 。 后来上戏70周年校庆 , 校方给校友们准备的礼物里 , 就有用校区的土烧制的红砖 , 刻着校徽 。 谢承颖说拿到这个礼物就想起当年万茜制造的那个戏剧性场面 , 好一个“表蛋蛋”的梗啊 。
“表蛋蛋”教学整体水准高 , 二年级时就代表学校赴罗马尼亚演出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 , 万茜演安提戈涅;三年级去美国演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 , 万茜是女主角沈黛 。 王学明记忆中的万茜不只是一个专业能力强的优秀生 , 而且兴趣广泛 , 唱歌画画弹吉他 , 自学的野路子练得跟专业似的 。 “她聪明 , 想法多 , 还肯下笨功夫” 。 万茜的毕业大戏是阿瑟·米勒的成名作《都是我的儿子》 , 她选择扮演剧中的母亲凯特 , 一个心里明了丈夫工厂生产偷工减料的飞机发动机 , 也怀疑当飞行员的儿子可能已经因此战死 , 却依然执着于家的完整老太太 。 王学明记得那时的万茜整个人从走路到说话都在改变 , 白天黑夜在排练教室里纠结 , 一个方案一个方案的尝试 。 演出那天 , 看着台上那个爱恨痛苦到神经质的老太太 , “你真要怀疑这还是那个酷酷的帅帅的万茜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