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前洼村:一条小小西红柿撬动的产业振兴之路( 三 )


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务工,部分村民看准商机,以满足务工人员的需求为着力点,在村中开起了快餐馆和小超市,一些村庄开始规划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经济链,带动村民持续致富增收效果显著 。
“我们村光做大包子的就有4户,年收入近20万元,蒸馒头的有3户,他们都是靠村里采摘西红柿的工人致富的 。”鞠炳锦说 。
|平度前洼村:一条小小西红柿撬动的产业振兴之路
文章图片

前洼村村民在大棚里采摘樱桃西红柿 。 
|平度前洼村:一条小小西红柿撬动的产业振兴之路
文章图片

王子龙和贾晓燕两口子每天要往南方发两万多斤樱桃西红柿 。
大学生回乡干起电商
最近,鞠炳锦接到了村幼儿园园长辛静的“求助”电话:幼儿园现有的教室有些不够用了,希望村里能开辟更大的空间 。
鞠炳锦告诉采访人员,过去村里年轻人都在青岛或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留守的老人也都去这些城市帮子女们看孩子,所以村里的幼儿园经常是招不满的状态 。然而这两年,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 。“现在回村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了,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回到老家上幼儿园,光我知道的,今年就有十来个孩子从外面回村里上幼儿园 。”鞠炳锦说道 。
王子龙是众多返乡种植樱桃西红柿的年轻人之一,他坦言很早之前父亲就想让他回村,但一开始他不为所动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王子龙和妻子贾晓燕被“困”在了前洼村,他也得以有机会亲身体验父母从事的樱桃西红柿种植事业 。
王子龙家种了3个大棚,一个棚每年净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不过他发现,尽管前洼村的樱桃西红柿品质有口皆碑,但销路仍比较局限,村民都是各卖各的,量上不来也没法跟经销商议价 。
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王子龙就带着妻子一路往南开拓市场,先后去了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把当地的果蔬批发市场转了个遍 。这些市场上此前已有人销售前洼村的樱桃西红柿,市场反馈也非常好,所以两个年轻人没费太多口舌就积攒了一批经销商客户 。
回村后,王子龙和家人迅速把家里的大院改造成樱桃西红柿分拣分装车间,他要帮乡亲们把樱桃西红柿卖到全国 。如今,他们每天要往南方发两万多斤樱桃西红柿 。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挣十几万元 。
同样被家乡发展前景所吸引的还有95后的鞠朋浩,他现在是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电商负责人,也是前洼村最年轻的电商负责人 。
鞠朋浩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外工作了一年,当发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后,毅然返乡创业 。他和爱人一起,从零到一学着做电商,创业过程中也见证了前洼村樱桃西红柿产业的发展 。
“‘釜山88号’樱桃小西红柿成本高,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刚开始客户很少,一天也就几千斤的出货量 。但前洼村种出来的樱桃西红柿在口感上很占优势,所以回头客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现在有很多客户慕名而来,一些大型商超也来村里采购,经过近两年发展,目前每天的出货量达到两万多斤 。”鞠朋浩透露 。
这两年,前洼村里像王子龙、鞠朋浩这样返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光90后大学生就有30多个,一颗小小西红柿让农村有了新时代的“农二代”“棚二代” 。他们凭借所学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依托网销平台,给当地樱桃西红柿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摆脱“贴牌”生产 还需“抱团”作战
与很多地方的产业振兴路径不同,崔家集镇走了一条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特色之路 。但采访人员在蹲点中注意到,村里发往各地的樱桃西红柿包装盒上没有当地品牌标识,大部分都是水果商自己的牌子 。
“咱这块做得确实有点弱,等于是咱用自己种出来的高品质樱桃西红柿给这些水果商打了品牌,人家反过来还得控制咱的价格 。”鞠炳锦说,之前村里也曾经注册过商标,但是由于缺少地域特色,缺乏品牌运营的经验和意识,所以现在大部分还都是“贴牌”生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