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前洼村:一条小小西红柿撬动的产业振兴之路( 二 )


这样的消极情绪开始在村里蔓延,当地甚至传起了“要想穷,种大棚”这样的“民谚” 。
【|平度前洼村:一条小小西红柿撬动的产业振兴之路】原本想要借大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没想到才搞了4年就遭到重创 。不过不服输的鞠炳锦和其余十几户棚农没有气馁,他们一边继续种植“千禧”,一边寻找更适宜当地条件、更有经济附加值的新品种 。
他们到处调研,最终发现樱桃西红柿“釜山88号”品种非常适合前洼村的碱性土壤,种出来的果实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口感佳,吃到嘴里回味无穷 。
这次更换品种,也彻底改变了大棚种植户的经营状况 。“新品种当时每斤能卖到7元钱,最便宜也不会低于1元钱,一个棚一年下来纯收入能有7万多元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釜山88号”好像就是为前洼村而生一样,这里长出的樱桃西红柿比其他地方的都好吃 。
“苗可以引,大棚可以建,但是这水土可学不去,没想到我们这里碱性地种粮食不行,种小西红柿正合适 。”鞠炳锦说道 。
忘不了,一天卖了1万多块
这些率先建大棚的村民腰包慢慢鼓起来了,一些当初不敢、不愿甚至反对搞大棚的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学着建大棚,连外村的听说了这里的致富经,也尝试种起了樱桃西红柿 。
很快,鞠炳锦发现,种植户这种各自为战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相互之间存在价格竞争,西红柿还没出村,价格就被自己人压下来了;产品品质也成为一大问题,有些外地的低价小西红柿进了前洼市场,与这里的“釜山88号”混在一起卖高价 。鞠炳锦意识到,这样松散的经营方式不是长久之计 。
在经过充分调研后,村支部认为,如果能将所有的种植户联合起来,组成团体,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那么无论是市场竞争力、市场话语权,还是产品质量方面,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保障种植户的利益 。
在经过村里干部们集中讨论与研究后,鞠炳锦决定牵头创建前洼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积极发展樱桃西红柿产业 。
2014年6月,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主要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大棚管理维护、农业技术推广等,所产果蔬销往青岛、烟台、寿光等地 。
小西红柿做起了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大文章 。2016年,崔家集镇集中了6个经济薄弱村的5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在前洼村建起了占地260多亩的36个大棚,由前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管理 。2016年10月初大棚竣工投用,同步建设庄户学院、高标准育苗温室、新品种推广示范棚、产品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 。
为了保证收益,合作社以每棚每年2万元的价格招租,前洼村村民王峰德曾是当初的“18勇士”之一,如今他再次带头响应,在他和几个村民的带动下,36个棚很快租出去32个,剩下的由合作社种植管理,招收周边贫困户进园区打工 。2017年,首批樱桃西红柿上市,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 。
“我最多的时候一天摘到27筐,1348斤,一天卖了1万多块钱 。”王峰德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合作社的辉煌战绩 。
在合作社带动下,如今崔家集全镇121个村庄中,种植西红柿的村庄过半,年销售收入超9亿元,带动村民增收7亿元,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 。此外,西红柿产业的发展还吸纳若干周边群众入园打工,解决就业2000余人次 。
在王峰德大棚里打工的贫困户王京芳,丈夫患抑郁症,家庭生活困难 。自从来到大棚摘果,王京芳每天能挣100多块钱,干了一年就实现了脱贫 。如今,王京芳和丈夫也承租了一个大棚,两口子一起忙活,一年下来预计能收入15万元 。在家门口就能有这样丰厚的收入,王京芳丈夫的病也好多了 。
村民收入的提高从一个小细节上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9年,因为集中推进办理车辆ETC,村里作了统计,结果全村378户,已经办理了ETC的车超过了400辆,户均超过一辆车,有的一家有三辆车 。
西红柿产业规模化经营还给农户带来一部分土地流转收入 。得益于崔家集镇西红柿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事西红柿种植,有效推动了全镇土地流转和镇村资产盘活,这也给村集体增收开拓了新的路径 。与此同时,在精准扶贫政策助力下,全镇10多个村庄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建起集体产权的西红柿设施大棚,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集体收益,实现每年村集体增收4.6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