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蹲点日记:平度度姚家荆戈庄村村办柳腔剧团“乘风破浪”80多年 “乡愁文化”成村庄发展新动能( 二 )
文章图片
柳腔剧团排练
今年75岁的姚书海是姚家荆戈庄柳腔剧团的第三任“掌鼓老”,21岁那年加入剧团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团龄 。“掌鼓老”是过去对戏班子领头人的叫法,如今大家更多称呼他为“团长” 。采访当天,他正带领着几位团员,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内排练 。据姚书海介绍,剧团目前共有22位团员,农历每逢二、四、六的日子,一到晚上七点半,大家就会聚到排练室里练起来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外出演出活动暂时取消,不过,这也让他们有了更多排练时间 。“不用招呼,只要是没有安排的肯定会过来,拉起四胡、打起呱嗒板儿,唱上两句 。”姚书海边说边招呼乐师调音,做演员练唱前的准备工作 。
【乡愁|蹲点日记:平度度姚家荆戈庄村村办柳腔剧团“乘风破浪”80多年 “乡愁文化”成村庄发展新动能】“这两位可是我们团里的角儿 。”姚书海说的是62岁的姚书荣、姚淑玉夫妇 。老两口年轻时曾是同班同学,“那时候年轻人都好唱好学柳腔戏,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差不多 。”姚淑玉告诉采访人员,她和丈夫都是20岁出头凭着爱好进了村里的剧团,当时并没有系统教唱学习的机会,主要是利用农闲业余时间跟着团里的前辈学唱,再就是听录音机里名家的演唱学戏 。
文章图片
姚淑玉在排练曲目
进团至今四十年,柳腔戏早已成了夫妇俩生活的必需品,而他们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推动着这一地方戏曲艺术在民间的传播 。
排练当天,两人带着三岁的孙子翔翔一起前来 。姚淑玉练唱的是传统剧目《钥匙记》选段,唱词讲的是剧中人物苏凤英遭遇后母折磨刁难,寒天里身着单薄衣衫参加家族祭祀活动时的一番内心独白 。刚刚还在一旁跟翔翔玩耍嬉戏的姚淑玉,一上场便迅即展现出过硬的舞台功底,可谓是一秒入戏,眉头紧锁、眼神凄苦,从眉眼表情到手法台步都“无缝切换”为剧中人物忧思哀怨的情绪模式 。一开腔更是韵味十足,在四胡、呱嗒板儿、电子组合打击乐的伴奏烘托下,将近十分钟的演唱极具张力,就连刚刚还在屋子里顽皮跑跳的翔翔也安静下来,依偎在爷爷姚书荣的臂弯里“欣赏”起奶奶的表演来 。每段习唱结束,演员们还会跟场下的团员和前来听戏的观众们相互切磋交流唱腔技法 。
文章图片
姚淑玉在准备演出
“乘风破浪”80多年 正月里连演百余场
根据村里老辈人的记忆,姚家荆戈庄柳腔剧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开始是几位去即墨打工的村民学会了柳腔的发音和旋律,并且带回村里传唱,由于唱词念白通俗易懂、朴素亲切,业余时间学唱学拉柳腔戏很快成为村里年轻人的潮流 。“我们剧团没有报酬,成员入团的唯一标准就是要热爱柳腔 。”姚书海说,正是这份热爱让剧团延续至今,即便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村里学唱学拉柳腔戏的氛围也从未消失 。
“老话说柳腔是‘拴老婆橛子戏’,靠剧情吸引人,农村妇女尤其爱看 。”采访人员在跟姚书海的聊天中了解到,柳腔戏故事性强,剧情跌宕起伏,内容多以赞美爱情自由、讴歌英雄人物为主题,一出剧目演下来起码两个多小时,不少观众都是从头看到尾,很是入迷,还会随着戏台上人物的命运转折或喜或悲,颇有几分“追剧”的意思 。
2008年,柳腔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流传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曲艺术有了更大的舞台 。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根植于农耕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互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把村里这一特色文化保护好、发扬好,姚家荆戈庄村设置了戏曲馆,展示村庄柳腔剧团发展历程,并且为剧团成员安排了专门的排练场所 。
推荐阅读
- 郑妈妈的美食日记|12月底农村新农合截止缴费,农民嫌贵不愿付费,却不知3大变化!
- 郑妈妈的美食日记|农村“隔辈不亲”现象频发,70后拒绝义务带孙子,这是为什么?
- 山左口乡|东海山左口:建设美丽河道 唤醒山水乡愁
- 社会|聚焦花生日记三周年云盛典 解码花生日记全新价值观
- 走转改|“走转改”——记者基层蹲点日记丨离不开的公证
- 综艺|《新生日记2》首播 能否掀起新一轮议“孕”热潮?
- 穿搭日记|新版《天龙八部》即将亮相央视,演员阵容豪华吸睛,你约吗?
- 小小|《新生日记2》:小小春情商有多高?请陈小春帮忙时说的话太赞了
- 社戏|是乡愁亦是怀旧!20位青年组戏团,长峪城村社戏终于有了传人
- 【广西双拥行】|【广西双拥行】 广西河浪村板盆坡:“农村公寓”记乡愁 “崇文尚武”拥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