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蹲点日记:小小西红柿撬动致富大产业!平度前洼村有了“棚二代” 一个月能挣城里一年的( 二 )


“其实当时外地种这个小西红柿品种的已经很多了,所以整体都卖不上价去,我记得最高卖到5块钱一斤,最便宜的时候只有七八毛钱一斤 。”鞠炳锦说 。所幸当时政府对建大棚有补贴,每亩能补9000元,大大缓解了种植户的经济压力 。
2012年,一场大雨把前洼村全淹了,由于地势低洼排水条件不佳,所有的大棚里都是水漫金山,小西红柿产量和质量遭受了重大影响 。前期这18户“勇士”中有人开始质疑当初搞大棚的决定是否明智,其中有4户最后打了退堂鼓卖掉了辛苦经营的大棚 。
这样的消极情绪开始在村里蔓延,当地甚至传起了“要想穷,种大棚”这样的“民谚” 。
蹲点|蹲点日记:小小西红柿撬动致富大产业!平度前洼村有了“棚二代” 一个月能挣城里一年的
文章图片

原本想要借大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没想到才搞了4年就遭到了重创 。不过不服输的鞠炳锦和其余的十几户棚农没有气馁,他们一边继续种植“千禧”,一边寻找更适宜当地条件、更有经济附加值的新品种 。
他们到处调研,最终发现樱桃西红柿“釜山88号”品种非常适合前洼村的碱性土壤,种出来的果实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口感佳,吃到嘴里回味无穷 。
这次更换品种,也彻底改变了大棚种植户的经营状况 。“新品种当时每斤能卖到7元钱,最便宜也不会低于1元钱,一个棚一年下来纯收入能有7万多 。”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釜山88号”好像就是为前洼村而生一样,这里长出的樱桃西红柿比其他地方的都好吃 。“苗可以引,大棚可以建,但是这水土可学不去,没想到我们这里碱性地种粮食不行,种小西红柿正合适 。”
村里卖包子的也跟着发了财
这些率先建大棚的村民腰包慢慢鼓起来了,一些当初不敢、不愿甚至反对搞大棚的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学着建大棚,连外村的听说了这里的致富经,也尝试种起了樱桃西红柿 。
很快,鞠炳锦发现,种植户这种各自为战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相互之间存在价格竞争,西红柿还没出村,价格就被自己人压下来了;产品品质也成为一大问题,有些外地的低价小西红柿拥进了前洼市场,与这里的“釜山88号”混在一起卖高价 。鞠炳锦意识到,这样松散的经营方式不是长久之计 。
在经过充分调研后,村支部认为,如果能将所有的种植户联合起来,组成团体组织,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那么无论是市场竞争力,还是市场话语权,还是产品质量方面都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保障种植户的利益 。
在经过村里干部们的集中讨论与研究后,鞠炳锦决定牵头创建前洼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积极发展樱桃西红柿产业 。2014年6月,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主要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大棚管理维护、农业技术推广等,所产果蔬销往青岛、烟台、寿光等地 。
蹲点|蹲点日记:小小西红柿撬动致富大产业!平度前洼村有了“棚二代” 一个月能挣城里一年的
文章图片

村里的选果车间
小西红柿做起了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大文章 。2016年,崔家集镇集中了6个经济薄弱村的5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在前洼村建起了占地260多亩的36个大棚,由前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管理 。2016年10月初合作社竣工投用,同步建设庄户学院、高标准育苗温室、新品种推广示范棚、产品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 。
为了保证收益,合作社以每棚每年2万元的价格招租,前洼村村名王峰德曾是当初的“18勇士”之一,如今他再次带头响应,在他和几个村民的带动下,36个棚很快租出去了32个,剩下的由合作社种植管理,招收周边贫困户进园区打工 。2017年,首批樱桃西红柿上市,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 。
“我最多的时候一天摘到27筐,1348斤,一天卖了1万多块钱 。”王峰德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在合作社的辉煌战绩 。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如今崔家集全镇121个村庄中,种植西红柿的村庄过半,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9亿元,带动村民增收7亿元,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 。此外,西红柿产业的发展还吸纳若干周边群众入园打工,解决就业2000余人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