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甘肃礼县:“一扶一带”显成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甘肃礼县:“一扶一带”显成效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 , 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 ”这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要抓手摸索出来的“一扶一带”产业扶贫模式 。 只要合作社和能人大户有发展产业的意愿 , 经审定后 , 就能得到相应的产业奖补资金 , 再由他们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
仅2019年 , 在“一扶一带”产业扶贫政策、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和就业扶贫等带动下 , 礼县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6256户27431人 , 占总脱贫人口的80% , 产业扶贫效益不断凸显 。
模式给力 筑牢增收基础
在礼县永坪镇森和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园里 , 村民张各怀正在给果树打药 。 他去年在这里打工收入1.2万元 , 8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1200元收入 。
合作社负责人张忠武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 合作社共带动贫困户19户 , 像张各怀一样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共有11人 , 还有未脱贫贫困户以产业到户扶贫资金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 , 去年每人分红800元 。
“奖补资金对我帮助太大了!”张忠武说 , 合作社成立之初 , 他流转了564亩土地 , 县上为鼓励他发展产业 , 连续3年每亩给予200元奖励 , 每年奖励资金达11.28万元 。
“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 , 创建苹果或桃、柿子、石榴、樱桃标准园 , 并带动贫困户15户以上的 , 每亩奖补200元 , 连续扶持3年 。 ”这是礼县“一扶一带”奖补政策的内容之一 。
为促进富民多元产业发展 , 加快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礼县以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目标 , 以深度贫困乡村为重点 , 兼顾全县产业开发 , 确定了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蜂养殖、蚕豆产业、中药材、蔬菜和劳务移民7个重点发展产业 , 制定落实扶持政策 , 建立脱贫带动机制 , 健全完善服务体系等 。 礼县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能人大户 , 与贫困户建立脱贫带动机制 , 着力解决贫困人口产业增收突出制约问题 , 确保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
在“一扶一带”政策推动下 , 礼县不仅形成了吸纳就业、资金入股、物资入股、订单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帮扶6种带动脱贫模式 , 而且有效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我们正在协商 , 想通过贫困户从合作社领养肉牛 , 达到出栏标准后给予800元至1000元补贴的方式创新‘一扶一带’ 。 ”礼县永坪镇党委书记陈越峰说 。
明确了重点产业 , 如何创新政策 , 放大扶持带动效应是关键 。
今年 , 礼县又制定了“一扶一带”产业扶贫、新疆团场招录新职工、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3个奖补办法 , 以及东西扶贫协作、定点帮扶、消费扶贫等工作计划 , 将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打牢坚实基础 。
为持续强化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 礼县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礼县产业扶贫领导小组 , 下设7个重点产业开发小组 , 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领导小组、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产业包抓责任制 , 由县级相关领导牵头包抓7大产业 , 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
企业发力 扩大扶贫成效
在礼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的德青源科技有限公司蛋品包装车间生产线上 , 一枚枚新鲜鸡蛋从鸡舍源源不断地被送出来 。
【农业合作社|甘肃礼县:“一扶一带”显成效】“我现在既能照顾家里 , 又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正在挑拣蛋品的谢家村贫困户赵小艳说 , 自去年8月份到这里务工以来 , 她每月有3300元工资收入 。
“我们产业园就是要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变成产业工人 。 ”公司负责人张凯华介绍说 , 在这里务工的工人四成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
“目前 , 产业园青年鸡存栏已经达到30万只 , 每天的产蛋量已经达到28万枚 。 ”张凯华说 , 2019年9月10日 , 陇南德青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第一批31万只雏鸡;12月16日 , 蛋鸡转入产蛋舍 , 销往上海、西藏、江苏、北京等地 。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恢复销售后 , 第一批1200箱马上销往西藏 , 1200箱销往深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