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泥石流|“千河之省”如何破解山洪之困( 二 )


全省3000多条山洪沟,只有88条进行了工程治理
目前,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主要是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非工程措施和建设堤防、护岸等工程性措施 。
2010年,我国启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
在四川,不少山洪沟下游处设有雨量站、水位站等监测设备,它们收集到的数据自动传输至各个县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一旦发现数据超过正常数值,村镇干部、监测员就通知、组织群众转移 。
在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殷家村,村里几处显著位置,挂有撤离路线指示箭头和转移路线指示牌 。指示牌上标有转移范围、责任人和联系电话,顺着指示箭头,便可走到殷家村村委会 。
“村民家墙上还有转移撤离图,简单明了,大家一看就晓得往哪里跑 。”殷家村副主任殷平富说 。
但是山洪地质灾害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有些地方降雨达到临界值再开始转移,不一定来得及 。谭小平介绍,在极高风险区域,四川采取“预报转移”方式,气象发布预报时,就要求组织这些区域人员提前进行转移,“虽然那个时候可能降雨还没开始,但必须通过避让的措施来尽量保障人员安全 。”
采访中,基层水利干部和工作人员普遍向采访人员反映,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需要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才能起到最大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河堤等工程性措施建设较为欠缺,让防灾减灾的效果大打折扣” 。
目前,工程措施建设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据了解,修1公里的堤防,如果建设标准为洪水十年一遇的话,需要投资500万元左右,不少地方只能分期分段修建 。四川共有3000多条山洪沟,但鉴于所争取到的资金,目前只对88条进行了治理 。
据介绍,各个市州报上来的项目,省上一般从隐患的严重程度、每年致灾情况、治理难易程度等方面统筹考虑,去争取、分配资金 。
【山洪泥石流|“千河之省”如何破解山洪之困】2019年8月20日,受强降雨影响,汶川县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 。时隔将近一年,采访人员在绵虒镇板子沟看到,去年泥石流冲刷的石块如一座座小山般沿河沟堆积,700余亩的耕地和林地至今仍无法耕种 。
这条岷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有15余公里长,落差为3730米 。“去年泥石流导致岷江改道、高速路中断 。”汶川县水务局局长毛旭说,“但由于缺乏资金,目前只完成了疏浚河道 。”
除了板子沟,绵虒镇还有登溪沟、草坡沟、簇头沟 。去年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该镇17个村、将近1万人受灾 。
“灾害后,我们向省上申报了近一个亿的防洪治理项目,最终批下来的防洪治理工程只有3300万左右 。”毛旭说,“这也能理解,每个县都有山洪沟要治理,但大盘子就那么多资金,省上也要统筹考虑 。”
“隐患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发生”仍是两大难题
基层水利部门和专家表示,针对四川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伴而生的特点,应该提升技防水平,并加强水利、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完善防御体系 。
在四川,山洪泥石流灾害点多面广,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监测预警人员能力不一 。此外,小的山洪沟大多上游在高山峡谷地区,没信号、没电,很少安有监控设备,再加上不少已安装的监测设备老化严重,“隐患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发生”仍是两大难题 。
毛旭等基层干部认为,除了加强“人防”外,更应该提升技防、智防能力,如在无人区加强智能雨量监测站建设,引入专业团队、技术,实现对隐患点地表的动态变化监测等 。
在山洪沟治理的工程措施中,自然资源部门建设的拦挡坝,可以拦截山洪暴发时冲刷的树木、石块等固体物质,防止沟道淤积、桥涵壅塞而影响洪水宣泄 。而水利部门负责的堤防、护岸等,可减少洪水对河道的破坏,并尽量让洪水沿河道流动 。
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如何配合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成为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