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公募基金大年 行业生态渐变( 二 )


明星基金经理成为稀缺品
随着权益基金的火热发行 , 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半径持续扩大 , 成为市场的稀缺品 。
中欧基金统计显示 , 目前市场上权益类基金经理超过1000位 。 其中 , 近一半的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 , 20%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突破50亿元 , 掌管100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经理不到10% , 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基金经理 , 全市场仅35名 , 占比3% 。
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106位基金经理 , 所管规模总和占全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总和的56% 。 同基金公司一样 , 头部基金经理管理着相当大规模的产品 , 对基金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基金二季报统计数据显示 , 广发三将刘格菘、傅友兴、吴兴武在管总规模1227.5亿元 , 占广发权益基金总规模的46.9%;鹏华王宗合、梁浩、陈璇淼在管总规模795.03亿元 , 占鹏华权益基金总规模的73.8%;中欧周应波、葛兰、周蔚文、王培在管总规模994.53亿元 , 占中欧权益基金总规模的77.2% 。 此外 , 8月18日 , 葛兰新发基金又被爆买 , 首日募资额超过550亿元 , 远超募集上限 。 这意味着 , 葛兰又将为中欧带来80亿元的规模增量 。 在不考虑老基金申赎的情况下 , 中欧权益类基金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旦明星基金经理“奔私”或跳槽 , 对基金公司来说会损失不小 。 沪上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 公司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 。 为留住头部人才 , 不少基金公司煞费苦心 , 比如在薪资待遇、话语权或职级头衔等方面都给予充分空间 。
“有的公司为了留住明星基金经理 , 甚至提出帮助其解决户籍、小孩上学等问题 。 ”有业内人士透露 。

债基|公募基金大年 行业生态渐变
本文插图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基金经理是有管理半径的 , 一味将宝押在某一基金经理身上 , 对公司和个人发展来说都非长久之道 。 对于公司来讲 , 明星基金经理的去留或是业绩不佳都将对基金规模产生很大影响 , 也会影响公司的后续口碑 。 对于基金经理来讲 , 一旦成为市场焦点 , 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 , 且管理规模过大不易操作 , 过于曝光会加大管理的不易性 。 ”某业内人士表示 。
各出奇招打造品牌
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相互成就又相互掣肘的关系 , 促使基金公司思考未来发展之路 。 持续打造基金公司的品牌力 , 或是破题的关键点 。
北京某基金销售人士提到 , 基金公司的传统模式是“造星” 。 一旦基金经理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 公司就会给予大量的销售资源 , “黑马”由此晋升为“白马” 。 但在这种情况下 , 被市场记住的是基金经理 , 而非基金公司本身 。
也有基金公司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 在品牌打造上各出奇招 。
上述销售人士提到 , 早先东方红打造的“东方红”产品线最为出名 , 多个以“东方红”为名的产品 , 迅速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 此后 , 也不断有其他公司探索出新的方式 。 比如打造多条线明星基金经理矩阵 , 以汇添富为例 ,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各有风格 , 重点投研条线均有覆盖 , 管理规模也相对均衡 。 或是绩优基金经理轮流上阵 , 以易方达为例 , 每月推出一位明星基金经理 , 实行规模限售 , 既持续形成公司品牌影响力 , 又能保证基金经理的管理舒适度 。 从对外宣传路径来讲 , 一些基金公司倾向于以公司名义 , 并不热衷宣传明星基金经理 。
“在品牌打造力上 , 公司的持续营销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 品牌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 可能3到5年才初见成效 , 需要公司持续大手笔投入宣传费用 。 ”上述销售人士表示 。
【债基|公募基金大年 行业生态渐变】但上述人士也表示 , 除了修炼外功、注重市场和销售渠道 , 基金公司更应苦练内功 。 无论何时 , 投研能力都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 打造投研交流机制至关重要 。 首先 , 要为优秀基金经理提供扎实的投研基础 , 让其“投研之路不孤单” 。 其次 , 如何将优秀基金经理的管理经验持续输出 , 成为公司的财富 , 也是一门艺术 。 最后 , 在投研经验积累可持续化后 , 如何打造出系列旗舰产品 , 才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关键命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