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
关于东周郑国国都所在地 , 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市 , 没有疑问;但郑国初建的地方在哪里?据《汉书·地理志》和《史记·郑世家》索隐 , 这里是西汉京兆尹郑县 , 即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 这是最流行的郑国初封地说法 。不过这个说法 , 却与一些史料记载矛盾 。《世本》说“桓公居棫林 , 徙拾” , 尽管《史记索隐》作者倾向棫林就是郑县、拾就是新郑 , 但并没有其它文献印证 , 相反《左传》等大量证据反映 , 棫林在泾水以西、今陕西凤翔南一带 。
西周时期 , 凤翔一带为周人宗庙所在地——圣都岐周 , 在这里出土了大量西周贵族陪葬、窖藏的文物 , 今天宝鸡市还成立了一个西周青铜器博物院 。那么郑桓公与其他贵族一样 , 分封在此也合情合理 。而且 , 金文中多次出现“奠(郑)”这个地名 , 这里不但是周王经常居住的地方(“王才奠”);同时还居住了不少家族 , 比如姜姓的郑(“奠姜”)与郑虢氏、郑井氏 , 这表明西周的“奠”可能不是一个专属地名 , 而是某一类区域的统称 。
我们知道 , 西周的地名很多来自商朝 , 包括整个文字系统的传承 。那么 , “奠”字当然很可能与商朝的“奠”有关 。根据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的分析:“商王往往将被商人战败的国族或其它臣服国族的一部或全部 , 奠置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内 。这种人便称为奠 , 奠置他们的地方也可以称为奠 。奠的分布是分散的 , 并不存在一个围绕在商都四郊之外的称为奠的地带 。……除了上述这种奠的方式外 , 商王有时还将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奠于某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此 , 我们可以知道西周“奠”的来由 , 其用法显然与商朝“奠”一脉相承 。姜姓与虢、井氏都为周人旧族 , 故他们是各“奠”的统治者 。那么郑桓公应该也是被封到这里一处叫“奠”的地方 , 因为桓公是新封 , 没有自己的氏 , 所以以郑为氏 。那么《世本》说的“桓公居棫林”应该就是岐周附近的“奠”地了 , 而后来“徙拾”的“拾”则可能是“郐(会)”字之讹误 , 也有可能就是秦汉华县的所在地 , 所以才造成后来郑国始封华县的误会 。
不过更为复杂的是 , 《水经注》引《竹书纪年》提到“晋文侯二年(公元前779年) , 同惠王子多父伐郐 , 克之 。乃居郑父之丘 , 名之曰郑 , 是曰桓公” , “同惠”一般认为是“周厉”或“周宣”之误 。但《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幽王既败 , 二年(公元前769年)而灭会(郐) , 四年而灭虢 , 居于郑父之丘 , 是以为郑桓公 。”臣瓒是晋朝人 , 看过原本的《竹书纪年》 , 但这两条记录又是矛盾的 , 方诗铭、王修龄先生认为晋文侯二年为十二年之误 。
但李峰先生却认为《水经注》所引古本《竹书纪年》的“郐”系误记 , 他采信的是宋朝以后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说法:“(幽王二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 , 克之 , 乃居郑父之丘 , 是为郑桓公 。”周幽王二年为公元前780年 , 此年王子多父因攻打鄫国有功 , 被册封于郑父之丘立郑国 。这种说法圆融了古今《竹书纪年》 , 并且克服了臣瓒说法的漏洞 。因为按臣瓒的意思 , 郑桓公是在灭郐、虢之后 , 居住在郑父之丘才建立郑国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然 , 这样一来势必又造成其他矛盾 。因为按照今本《竹书纪年》 , 郑国分封是在周幽王年间;但据《郑世家》 , 郑国分封是在周宣王年间 。而且臣瓒的说法也似乎不是无中生有 , 他明确提到的郐国亡于公元前769年、虢国亡于公元前767年这两个时间点 , 也没有引起学者的争议 。这里或许有一种可能 , 就是原本《竹书纪年》本身存在错误 , 作者在编写时就误认为新郑是郑桓公的初封地 , 所以才得出这样的错误说法 。
推荐阅读
- 名著典籍|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他为何要把大将军传给外人,而不是亲弟弟
- 名著典籍|秦灭六国名将众多,14年后与项羽对阵是章邯,那些名将都哪去了?
- 水浒传|四大名著里的真真假假
- 诗词歌赋,名著典籍|渣出不一样的颜色:元稹和莺莺
- 文物收藏,名著典籍|从龙图腾看民族精神:家畜逆袭到神兽,乘风破浪的“龙生”
- 兵器|形状奇特的兵器:“猴钺”最毒,尘封几千年,出土依旧可斩断钢筋
- 名著典籍|灿若星河的南充名人
- 名著典籍|中国古代数学与科技巅峰的宋朝,究竟有多发达?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五万战胜五十万阴晋之战魏武卒为何在吴起手中如此爆燃!
- 名著典籍|项羽“我未尝败北”,刘邦“我出身布衣”,你俩说的是真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