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再次强烈呼吁整治骚扰电话

再再次强烈呼吁整治骚扰电话
大约两年前 , 我忿忿乎不胜扰民的骚扰电话 , 曾发帖抒怨 。 而今国内治理新冠疫情取得巨大成果 , 各类社会活动正陆续解封 , 百姓精神上的创伤正慢慢康复 , 岂料骚扰电话也如影随形不期而至 , 甚至更胜于前 , 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 , 给治愈新冠病毒社会性创伤带来负作用 。 由于之前社会已对这个行业顽疾屡屡口诛笔伐 , 政府有关部门几乎每年都出政令整饬 , 但成效不彰 。
今年6月18日 , 工信部又下发通知 , 要求三大运营商、各地通信管理局和呼叫中心 , 加强对骚扰电话管控 。
这一次 , 工信部从准入门槛、号码管理等方面入手 , 要求三大运营商和呼叫中心即刻开展自查自纠 , 7月底前整改到位 , 发现问题的 , 严惩不贷!
问题是 , 又两个多月过去了 , 效果怎样呢?他人我不知道 , 反正我本人还是给骚扰电话弄心绪不宁 , 未感觉到有多大改观 , 有时忙中被打断 , 几乎气得要吐血了 。
现在我也不抱太大希望 , 不想多说 , 只在此把两年前的旧帖再发一次 , 以作再一次呼吁!
转录两年前的旧文:
《喜看十三部门发文专项整治骚扰电话》
不久前因被骚扰电话弄得寝食不安 , 曾写过一篇小文在微博吐槽 。 不料二个多月过去了 , 电话骚扰问题不但没有收敛 , 反而变本加厉 , 除普通时间骚扰次′数增加 , 更不分时段 , 中午和晚上非上班时间的骚扰大增 , 性质尤其恶劣 , 被进一步弄得身心俱疲 , 徒呼奈何!
我不明白 , 我们这样一个对网络管理卓有成效的国家 , 怎么就屡管屡乱 , 不能还百姓一个安宁 , 栽在这样一帮技术手段並不高明的社会小混混手中呢?
我二个多月前曾写一博文:《从电话骚扰升级看社会群氓化》 , 全文如下:
近来被日益猖獗的电话骚扰弄得寢食不安 。 身边有两部手机加一部固话 , 每天起码要响十多二十个骚扰电话 。 非常不爽的是经常要放下手头的活计去接听 , 不胜其扰 , 很多时候弄到中午不能有个安稳的小憇 。
很多电话 , 这边厢接通以后还要等待对方接通开腔 , 明显是程序式的撒网电话;;有些电话一拿起接通就看到有"骚扰电话"的标识 , 虽被扰了一下 , 毕竟可直接挂断 , 但不明白为何接电话之前就提示;大部分则没有标示 , 待接通后愤愤然挂断 , 才显示"骚扰电话"字样 。 其中绝大多数电话都是推销楼盘、借贷和股市 , 小部分是各种形式的挖坑和各种匪夷所思的诈骗 。 有时遇上心情不好 , 或正忙活时手忙脚乱去接电话 , 免不了硬怼两句 , 不料对方马上翻脸 , 比你还凶 , 弄到本来就不好的心情雪上加霜 , 一整天没个好心情 。 我就不明白 , 电讯部门面对行业内这类明明有技术手段测知的骚扰电话 , 为何还要放行扰民?难道为了企业利润(估计现在正常的通话需求大幅滑坡)就不惜扰民甚至坑民以逞?
形形色色的社会互害模式里 , 老百姓感受最直接伤害的是食品生产和销售诸环节 。 可毕竟对这些我们许多人还有判断的空间 , 有对不良产品用钞票说"不"的权力 , 不予购买 。 如今面对一天天响个不停的骚扰电话 , 却难以做到避之则吉 。 在一个信息为王的现代社会 , 你不可能摒弃电话闭目塞聪 。 而且除了小部分接到的标有骚扰字样电话可简单处理外 , 你不可能随便拒接拒听一一世事繁纷 , 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电话所来何事 。
网上查了一下广东电信部门的格式协议 , 其中有电信用户(甲方)不得"发送违法信息或未经接受方同意发送骚扰信息或商业性信息的″条款 。 电信部门完全可据此对骚扰者进行处置 , 甚至断线停机 , 以保护行业内正常客户的合法权益 。 一个文明的社会 , 必定是一个恪守契约守护各方权益的社会 。 反之 , 层出不穷的漠视社会契约的流氓行径出现 , 必将不断降低社会的文明水位 。
从电话扰民的升级 , 可看到社会是如何一步步降低道德水准 , 日益群氓化的 。
以上为两个月前的旧文 。
2018年7月30日 , 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三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 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 , 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 严格规范金融类电话营销行为 。
欣闻政府重拳出手整治这一通讯行业"牛皮癣"顽疾了!喜大普奔!
政府十多个部门联手治顽 , 实属少见!这下感觉今后可以睡个安稳的午觉了 。 激动之余 , 不忘尽普通市民之责 , 把网上看到的英国治理骚扰电话(文明国家也有此疾!)的新招向政府献策 , 作为后续处罚备胎之用:
2018年5月30日 , 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宣布 , 将采取新措施来打击骚扰电话 。 对于拨打骚扰电话的公司 , 将直接对公司董事处以最高50万英镑的罚款(合计约427.7万元人民币) 。
最高50万英镑的罚款规定 , 早在2015年就已经公布 , 但罚款由公司承担 。
自2010年以来 , 英国政府开出总计1780万英镑(约1.5亿人民币)罚单 , 但只收到54%罚款 。
原因在于 , 为了逃避处罚 , 一些董事宣布破产 , 随后用新名字注册新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