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美术馆有序开放|博物馆美术馆有序开放 在创新中发挥优势实现提升

在创新中发挥优势实现提升
预约、测温、入馆……随着博物馆、美术馆有序开放,大批精彩展览纷纷启幕,人们迫不及待开始一场与艺术的约会 。再度与观众见面的博物馆、美术馆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近期展览呈现出哪些新趋势?还需深入展厅找寻答案 。
主题展览见证时代
抗疫题材美术创作,因磨砺而产生,因精神而感人 。在这些作品中,真实情感与动人故事交织,顽强精神与沸腾热血相融,共同勾勒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
美术家在创作,美术馆在记录 。许多抗疫题材美术作品被迅速征集、收藏,成为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宝贵见证 。不少博物馆也打破原有展出计划,临时策划抗疫主题展览 。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杭州博物馆“艺术的温度——全国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宏大的主题展示的,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个个美好的祝福,一首首生命的赞歌 。驰援湖北的平凡英雄、守望相助的人民群众、复工复产的火热场景,在全国各地的展厅里共同串起时代音符,奏响奋进乐章 。
脱贫攻坚题材美术创作,是广大美术工作者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这一重大主题创作持续走向深入 。2019年9月起,中国国家画院积极组织全院美术工作者前往脱贫攻坚第一线进行写生采风,切身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分享当地群众奔向小康的喜悦心情 。“春华秋实——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采风写生作品展”上展出的许多作品,都是美术工作者的现场写生,饱含泥土的气息 。
“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上,时代的交响更加振奋人心 。中国美术馆17个展厅与庭院雕塑园共同展示了反映脱贫致富、生产劳动、建设等主题的550余件(套)作品 。其中,王奋英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等作品,聚焦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以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书写时代精神,为观众带去双重审美感受 。
抗疫题材美术作品展与脱贫攻坚题材美术作品展,以富有人民性、时代性和现场感的艺术表达,为呈现国家记忆、发挥美育功能、促进艺术创作提供了新路径 。
展陈设计透物见人
展览是连接观众与博物馆、美术馆的桥梁 。精心组织的展览叙事与展陈设计不可或缺 。
如果将一个展览比作一个故事,那么展览叙事手法便决定了故事以何种逻辑和方式展开 。当下,名家作品展、文物精品展、历史文化展等正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主流,以历史演进为线索串联起整个展览依然是常用的策展方式,但在时间轴的刻度上,如何实现更精彩的叙事,考验着策展人的能力 。上海博物馆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该展览尽管也以时间为序,以文物为要,但通过五大主题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核,达到了透物见人的效果 。
策展思路的不断创新,既源于博物馆、美术馆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源于观众对优秀展览的需求 。从简单陈列到丰富展示,从关注作品到剖析过程,越来越多的“幕后”故事走到“台前”,为观众提供另一种进入艺术世界的方式 。近期,北京画院美术馆“一幅画的诞生——北京画院画家作品展”,将画家的艺术心得、工作场景、写生速写、画稿草图等与作品并置,通过小视角透视大创作,丰富了展览层次,使观众得以更全面地读懂作品、思考画旨 。
展陈设计往往影响着观众对展览的第一印象,灯光、展板、展柜等细微之处的设计,承担着营造环境氛围、传播知识理念、激发观众想象等重要功能 。如何以设计之力激活展厅之美?中国国家博物馆“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自展厅门外便开始做文章 。5只等比例放大的布老虎伫立于展厅外,既点明展览主题,又吸引观众与之合影,成为新媒体时代展览视觉化的“前言” 。展览共展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怎样在有限的空间中避免大量展品堆积导致观展疲劳?展览一方面打破展品的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另一方面对部分同类工艺品进行群组式展示 。这样的设计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方便观众同时了解和对比不同展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个聚焦民间工艺美术的展览“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同样体现出较高展陈设计水平 。暖黄色的灯光、窗格形装饰灯箱、潮州特色灯笼等元素的使用,营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空间氛围;穿插于展厅中的多媒体互动体验更是参与式展览理念的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