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高庆先:低碳环保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多图)( 二 )
2020年 , 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 在此之前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 京津冀地区就开始抓大气污染防治 , 郑林昌教授说:“河北大学所在的保定市 , 是国家首批的低碳城市之一 , 走在保定市的大街小巷上 , 您能看到我们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效果 , 保定市的公交车也有不少由新能源汽车替代了 , 这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 至于京津冀地区的天空从灰至蓝的蜕变过程 , 本地区居民最近几年也都是有目共睹 。 ”
本文插图
郑林昌教授(左二)在河北省黄骅市调研循环经济发展
要从流域视角来看白洋淀
说完了空气污染治理 , 访谈的话题又切换到地表水污染防治上 。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 , 三地山水相连 , 尽管在重点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上达成共识 , 京津冀仍存在水污染防治碎片化的问题 , 河流整体治理成效尚未明显显现 。
有鉴于此 , 河北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还成立了“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
提到京津冀周边的水质问题 , 郑林昌教授介绍说:“成立‘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目的就是针对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 , 重点就是水环境研究 , 从流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上 , 我们一直在呼吁 , 治理白洋淀 , 不应该只盯着白洋淀的水 , 而要从白洋淀整个流域着眼 。 ”
付加锋研究员也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 进一步推动白洋淀水污染问题的解决 , 相关地域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协同作战 。 研究部门尤其要率先协同起来 , 解决或研究未来的一些关键问题 , 而不是各做各自的 , 单打独斗 。 ”
本文插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研究室主任付加锋研究员
院校互补携手双赢
据高庆先研究员介绍 , 联合研究团队最初的研究是从公益项目开始的 , 但是公益项目结束之后 , 研究团队继续围绕低碳、环保、发展方面展开院校合作的研究工作 。
谈起双方的合作模式 , 付加锋研究员认为双方的互补性很强:“保定市作为全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 , 河北大学就在保定市内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依托河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众多的在校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工作 。 因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学生比较少 , 做问卷调查很缺人手 , 这方面河北大学优势明显 。 在经济模型、经济预测这一块 ,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很有优势 , 而我们恰恰对政策需求比较了解 , 所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中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 一方面是生态环境部在制定政策时有对科研成果的需求 , 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科研力量 , 我们将两者融合起来 , 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 ”
该联合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 , 已承担了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协同研究、碳排放和污染物减排融合研究 , 也开展了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研究 。 联合研究团队构建了成熟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 采用官方的、具有权威性的数据 , 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地区和城市层面低碳环保发展指数做了持续动态评估 , 郑林昌教授说:“这些方法、指标是可以推广应用的 , 其他地方和领域也可以借鉴 。 ”
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方法学
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同时 , 联合研究团队也曾遇到一些瓶颈 , 付加锋研究员就感慨:“第一个难点是数据量需求大 , 而我们恰恰人手较少 。 第二个难点是从数据本身 , 核算碳排放、核算污染物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 。 第三个难点就是如何界定经济发展程度 , 因此我们做了很多经济发展模拟 , 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 在低碳领域 , 可核算的数据比较少 , 那么应该怎么去核算?所以 , 我们是面临方法学和选择数据的困难 。 如何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构建模型并系统模拟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