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租房故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租房故事
城中村|租房故事
本文插图

图文无关

城市里的村庄 , 这个听起来颇为诗意的描述 , 是中国城中村最本质的定义 。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 , “脏乱差”才是它真正的代名词 。
于我而言 , 广州的城中村满大街充斥着叫卖声 , 拥挤又热闹 , 诗意点说 , 这里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 。 但我更想说 , 对于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来说 , 城中村更体现了大城市里对漂泊者的包容 。
今年 , 是我在城中村租住的第11个年头 , 也是要离开的时候 , 因为我终于在村外买了房 。

本 文 约 309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被访者 | 蕨菜写作者 | 金捷
我出生在贵州安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 , 从小父母就在外务工 , 我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 , 家庭条件和教育经历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习惯 , 也为我后来的漂泊之路埋下伏笔 。
2009年2月 , 大四还没毕业 , 我就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附近找了一份实习工作 , 因为学校离实习地点比较远 , 当时在附近找了个临时的住所 。 那时候 , 实习没有工资 , 我只能压低自己的住宿成本来减少开支 , 所以哪里的房子破我就往哪里跑 , 破意味着房租便宜 。
穿越了几个高档小区 , 我来到了广州有名的“黄金城中村”——京溪村 。 破旧、污秽、喧噪 , 这是京溪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 很差 。
走进京溪村的小巷里 , 租房的、办证的、贷款的、卖药的各类“牛皮癣”广告纸无所不在 , 像长在了墙体上 , 见缝插针式的“连体楼”“贴面楼”“握手楼”比比皆是 , 大多都是没电梯的七八层楼房 , 楼下门口停着一两辆摩托车 , 一瞬间让我感觉像极了老家乡下的巷子 。
说实话 , 很不想在里面生活 , 但想一想月租只要350元 , 十平米的二楼单间带厨卫 , 厨房和厕所一门之隔 , 家具只有一张双人床和热水器 , 卧室没有窗户 , 从厨房的窗往外看 , 也只能看到对面楼 。 附近也有月租两百的单间 , 但就是毛坯房 , 什么都没有 , 甚至连照明灯都没有 。
搬进去后唯一的感受 , 除了拥挤 , 还是拥挤 , 屋里是人挤人 , 屋外是楼挤楼 。 当时隔壁单间住了一个慢性病患者 , 因为没钱住院他也只能把这里当做临时落脚点 , 没日没夜地哭 , 邻居们也听得一清二楚 , 晚上经常哭声骂声声声入耳 , 各地方言都能听闻 。
在这里 , 阳光是奢侈品 , 灯光是必需品 。 屋里根本分不清日夜 , 也不知道天气 。 所有的光源都来自于一盏白炽灯 。 手机经常没有信号 , 一到晚上用水高峰 , 洗个澡都成问题 , 洗过的衣服只能晾在房间里 , 让这个没有阳光的二楼单间 , 湿气更重 。
但想想租金 , 这一切都可以接受 。
城中村|租房故事
本文插图

2009年7月 , 大学毕业后我在实习的公司转正 , 月薪2500元 , 没多久我就离开了京溪村 , 搬到了燕塘大院后面的另一个城中村 , 因为这里可以便宜七八十块 。 我住七楼顶楼 , 同一栋楼里 , 七楼和一楼的房租最便宜 , 租金只要260元/月 , 扣除基本花销之后 , 每个月能有1500-2000的存款 。 这两千什么概念?要知道 , 当时老家比较好的电梯房也才2000元/平 。
刚搬进去的时候正值广州盛夏 , 由于夏天用电高峰 , 村里经常停电 , 而且完全没规律可寻 , 什么时候停电、什么时候来电、什么时候再停 , 没人知道 。 闷热的天让人无法入睡 , 第二天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 , 就这样熬过了一个夏天 。
不是所有人都能过得那么体面 , 城中村给了我留在一线大城市的勇气 , 也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广州的包容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