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张凌云:悠悠石峁( 四 )


在石峁皇城台发掘出众多神面石雕 , 有的镶嵌在墙体中 , 有的散落在废墟内 。 在良渚遗址博物院内 , 玉器上的神面与石峁的石雕竟然如此相似 , 其造型、神韵、功用别无二致 。 我搭乘飞机、高铁 , 一路风尘仆仆来到远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上古水乡泽国 , 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 回到了那个观天占卜的时刻 , 在亘古的星空中注视良久之后 , 得到了同样的启示 。
在通往皇城台顶的坡道中 , 几块刻有神秘图案的石板 , 铺在道路上 , 令诸多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 , 后有学者推测 , 这可能是石峁先民在修建王城时 , 向天占卜的大吉卦象 , 作为通灵媒介安放在这里 , 以表敬天畏地之意 , 我比较认可这种说法 。 在夜里 , 石峁的星空 , 是我见过最清澈、最明亮的星空 , 每颗星子仿佛会说话一样 , 异常鲜活 。 我相信 , 四千多年前 , 石峁先民所仰望的同样是这一穹星海 , 他们向天发问 , 向星辰探询 , 朴素而纯净的心灵得到了来自天宇的垂青 。
另外 , 大量卜骨、祭坛的发现 , 和世界上众多遗迹的祭祀仪式形成了一个神秘而复杂的信仰格局 。 人类先祖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浩瀚的星空之中 , 感天念地 。 我不愿把这种形式定义为是无知的体现 , 准确一点说 , 应该是对无知的敬畏和瞻仰 , 使得人类先祖克服了来自自然的恐惧 , 物以神聚 , 虔诚的信仰本身即是天道 。
石峁|张凌云:悠悠石峁
本文插图

韩家圪旦
秃尾河文明
在距离石峁十公里处的乔岔滩五峰山 , 视野高阔 , 山下住着几百户人家 。 在五峰塔门上镌刻有一副楹联 , 内容为“襟山带水十里晴滩一塔雄峙风光宜人形胜地 , 崇德修文百代乐业千门孝忠耕读传世圣贤乡” 。 这副楹联将自然、人文、美好生活愿景充分融合 , 读来荡气回肠 , 依稀可感受到来自亘古不变的信仰和图腾 。
秃尾河 , 汉称圜水 。 据《易·说卦》记载 , 乾为天 , 为圜 。 另有天体、大道的注释 。 这条河流域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 。 源于神木公泊海子 , 流经一百四十公里后 , 在佳县武家峁附近注入黄河 。 小时候听大人说 , 秃尾河是一条没有尾巴、没有尽头的河 , 起源于天外 , 消逝于大地尽头 。 这个说法 , 让一条河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 早在六千多年前 , 秃尾河沿岸即有先民刀耕火种 , 繁衍生息 。 据文物调查显示 , 在秃尾河两岸 , 大大小小分布着约三百多个遗址 , 遗址如此密集分布的区域 , 实属不多 。
同样 , 在五峰山旁边就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堡坬古城 , 从出土文物分析 , 从龙山文化至汉代 , 就没有断隔 。 尤其是汉代 , 陶器、玉器、金器、铜器、虎符、宝剑、钱币、画像石、砖、瓦等 , 不但品类数量多 , 而且制作十分精美 , 被称为国宝者亦不少见 。 秃尾河流经区域在上古时期雨水充沛、气候宜人 , 优越的自然条件 , 为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 在这些山梁沟渠都能见到石器、陶器和火炕遗存 , 残砖碎瓦俯拾皆是 , 夯筑土墙举目横呈 。
以石峁为中心的秃尾河区域 , 已经形成了体制完善、生产先进的社会族群 。 遥想当年 , 在水量充沛的秃尾河两岸 , 森林茂密、鸟兽集聚、气候祥和 , 石峁先民据河为塞 , 依山筑城 , 随着自然环境和地理风貌的演变 , 辉煌落幕 , 只留下一代代艰苦卓绝的陕北人在这里世代相袭 , 将最有力量、最天真朴素的部分流传下来 , 成为华夏文明经久不息的源动力 。
这三百多个遗址 , 构成了流淌不息的“秃尾河文明” , 这条芦花鼓荡 , 歌唱了我的童年 , 构筑了我的胸怀的大河 , 不论是先民祖辈还是当下民众 , 都在这山暖水长的臂弯里得到了恩泽 , 在这潺潺呜咽的悠悠岁月里繁衍生息 。 秃尾河 , 这条带有传奇色彩的河流 , 曾为中华文明的肇启 , 奠定了坚实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