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长——西藏那曲、昌都两地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三 )


2018年1月,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开始运营 。以奶制品深加工为突破口,色尼区探索出了适合藏北牧业发展的“一十百千万”模式,即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十个奶源基地,十个奶源基地带动一百个村级合作社,一百个村级合作社带动千户牧民,千户牧民带动万头牦牛奶牛 。 
通过统一品牌、统一订单、统一销售,嘎尔德在牧民与消费者、草场与市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为好产品找到了好销路 。截至目前,嘎尔德已吸纳76个贫困村、3203户16227名群众向基地供奶、销售肥料、草地流转等,共向群众兑现收益2800多万元 。 
于是,传统农牧民纷纷变身“股东”,变身技术工人,村里的大学生也渐渐回来了……藏北草原上,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采访札记】 
寻访西藏变化的密码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刘江伟、方曲韵 
从昌都到那曲,紧紧相依的两个市,我们却走了近半个月时间 。从横断山脉到藏北草原,从村民新居到高山牧场,沿着雪域乡村的褶皱腠理,贴着藏族百姓的生活脉络,我们急切而又小心翼翼地寻访西藏变化的密码 。 
在昌都洛隆县,我们见到了洛隆县副县长王金星,他是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干部 。短短一年时间,他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开口闭口就是“我们洛隆”,俨然是主人公的姿态 。一批批援藏干部把心安在了这里,把这里当成了家,毫无保留、一心一意地支援高原建设 。 
在昌都边坝县,64岁的巴桑老人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眼里泪花闪烁 。丈夫去世后,她一人带着女儿,日子如同在刀尖上过 。2016年,她搬进了新居,生活来了个大变样 。养老保险、草原补贴、种粮补贴……她掰着手指头,数不清的脱贫优惠政策 。“年纪太大了,想再年轻几岁 。”老人突然羞涩地像个小姑娘 。 
在那曲嘎尔德牧场,我们见到了返乡大学生德吉拉姆 。从中南大学毕业后,出生在城市的她,没有选择在城市工作,而毅然来到了牧场 。她向往夏日草原的青涩味道,享受与公司共成长的奋斗经历,看重牧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蓬勃朝气 。 
一片土,一个故事;一群人,一部传奇 。行走在雪域高原,新变化新故事层出不穷,纵横交织,汇聚成一部暖人心脾的故事丛书 。从这部书里,可以见到西藏改革发展的缩影,可以读出西藏奇迹背后一批批党员干部的奔跑和努力,更可以感受党中央治边稳藏的决心 。 
新时代西藏,正朝向美好生活大步走来 。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1日 07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