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五 )


《棋王》是滕文骥第一次尝试“文艺片” , 此前的他都是偏都市和商业的 , 他导演的《生活的颤音》、《春天的狂想》等等都是老百姓一眼能看得懂的东西 , 准备拍《棋王》 , 或许也是完成心中的某种情怀 。滕文骥找到作家张辛欣 , 请她改编 。 而张辛欣也是八十年代一个相当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女作家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张辛欣是1980年考入中戏导演系 , “10万人里只招25个” 。 张辛欣那时候已经发表了短篇小说 , 在业内算是小荷初露尖尖角 , 考上中戏之后又开始涉足电影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张辛欣为人很傲气 , 也曾经非常有名 , 圈内人形容她“红得发紫” 。 中戏毕业之后分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导演 。 她除了写小说 , 还骑着自行车沿着京杭大运河采访普通人 , 主持纪录片 , 当年非常轰动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八十年代的张辛欣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张辛欣的《疯狂的君子兰》被翻译成法文 。张辛欣还做过一件事 , 就是组织1986年中国文坛上的一次盛事:“文学之夜·北京·86” , 几乎把所有活跃在文坛的作家都集中了起来 , 而张辛欣是这场活动的总导演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文学之夜·北京·86”海报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文学之夜·北京·86”节目单 。可以看到史铁生写的:“任何时候都不必把责任推卸给历史 。 历史承担了责任又怎么样呢?以后的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走 。 ”1986年是个很值得纪念的年份 , 那时候 , 孔捷生、张抗抗、梁晓声、阿城、王安忆、韩少功、贾平凹、张承志等一大批作家开始进入创作期 , 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也正是这一年 , 崔健的《一无所有》登陆北京工体 , 成为一代人的启蒙与号角 , 很多摇滚大腕比如张蔷、老狼、沈黎晖也是在那一年开始红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滕文骥要找张辛欣做编剧 , “我们其实不要别的 , 就要你的名字 。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在圈子里“红得发紫”的张辛欣却选择在八十年代末到美国做访问学者 , 此后便定居美国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张辛欣在美国的家 。再回来时 , 时代已经剧变 , 而文学界也似乎没有了她的位置 。现在的她 , 绘画、说书、写专栏 , 新媒体 , 想要重新收复失地 , 却发现属于自己的主场已经渐行渐远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张辛欣在美国过着纯粹的艺术生活 , 看电影看书画画倒也逍遥 , 但可惜天不假年 , 老公的猝逝让不擅长生活的她生活大变 。去年她在《上海文学》上连载写自己在丧夫之后遭到的不公平的际遇 , 文字中仍然有神奇的吸引力 , 把人摄进文中 , 实在是文采飞扬 , 感人肺腑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张辛欣实在是一个很有激情的记录者 , 当然 , 某种程度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左滑查看更多)她在微博上的表达时常展现出一种狂躁且晦涩难懂的氛围 , 有时令人担心 , 其实在八十年代甚至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纯文学界在当下已然边缘化 , 更何况这其中的一个写作者呢 。谢园离世,八十年代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去哪了
谢园的离世 , 除了令观众们痛心 , 也令朋友们心疼 , 大家都被一股说不出的哀愁笼罩着 , 那代表着一段岁月的逝去 。78班的电影人、八十年代的作家们、那些声嘶力竭的摇滚歌手 , 他们选择在同一个时代集体发力 , 他们思考着、也呐喊着、表达着 , 让那个时代充满力量也无比丰盈 。我们无数次回忆闪着光的八十年代 , 不正是因为屡次被那些理想的情怀 , 那些苦中作乐的豪情所打动吗?只不过 , 当年的那些弄潮儿 , 如今已经四散各方 。他们有人紧紧跟上时代 , 永远在风口浪尖中一显身手 , 有人远走他乡 , 独守着残存的傲骨 , 在平凡生活中被人忘却 , 有人沉没到无尽的生活中 , 勉力维持着平静的生活 , 在这些变化中 , 我们感受到人与人是多么的不同 , 以及时代的无情与迅疾 。陈凯歌仍然是众人心中的大导 , 一家人都是名流圈中的神仙人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