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劳伦斯|爱情能让人类生活重焕生机吗?从D.H.劳伦斯的人生中,可见一斑
“D.H.劳伦斯具有现代主义先驱者的气质 , 他因为走得太快 , 走在前面 , 遭受摧折难以避免 。 ”
作者:林颐
“小说是唯一光彩夺目的生活之书 。 ”这句出自《小说为何重要》的名句 , 构成了D.H.劳伦斯小说观的基本准则 , 他的所有创作都在这个基础上架构形成 。 小说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唯有它能演绎他的全部生活 , 而“除了生活之外 , 没有任何东西是重要的” 。
杰弗里·迈耶斯(Jeffrey Meyers)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 。 这位美国传记作家擅长为文学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温德姆·刘易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罗伯特·洛威尔等)作传 , 其中《D.H.劳伦斯传》也很出色 。 在这部作品里 , 我们会看到 , 劳伦斯的小说是如何与劳伦斯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
文章图片
来自母亲强烈的掌控欲大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 。 这位从土里长出的矿工子弟 , 由于掌握了写作这项本领 , 从而脱离了生长于斯的工人阶级 , 但他不像某些底层出身的作家那样融入其他阶层、功成名就 , 劳伦斯在予友人信里写道:“你切莫在我小说的人物中寻找那种老式而稳定的‘自我’ 。 我的小说中另有一种‘自我’……”劳伦斯被他的时代所拒斥 , 几乎终生都以边缘人的姿态孤独地进行自己的文学探索 , 但是 , 从写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语境里 , 劳伦斯的生平和作品都持续受到关注 , 少有人及 。
【D.H.劳伦斯|爱情能让人类生活重焕生机吗?从D.H.劳伦斯的人生中,可见一斑】劳伦斯“自我”意识的苏醒 , 首先源自家庭背景催生的思维演化 。 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母亲莉迪亚强烈的掌控欲望 。 这位出身中产阶层的女性因受骗而下嫁矿工 , 她对于情感生活的渴望只能转移到儿子们的身上 , 莉迪亚的教养、宗教观念和她的期望 , 奠定了劳伦斯思想的底色之一 。 《D.H.劳伦斯传》没有多谈弗洛伊德学说对劳伦斯的影响 , 不过 , 劳伦斯显然是弗洛伊德教的信徒 , 或至少 , 关于恋母情结和潜意识的体会 , 是弗洛伊德式的 。
这部传记为父亲阿瑟做了辩护 。 作者搜集多部回忆录材料 , 显示阿瑟并不是通常所形容的酗酒的、粗暴的、打骂妻儿的男人 。 相反 , 他工作热情 , 充满活力 , 极有忍耐力 , 他与妻子的矛盾更多源于两人的阶层差异带来的生活观念的差异 , 他与孩子们的疏远也主要是因为妻子有意识地把孩子从他的身边带离 。 劳伦斯多年以后理解了父亲 , 可惜隔阂已经难以弥补 , 劳伦斯也由此更明白 , 理想的两性相处有多么困难 。
劳伦斯的感受 , 在带有很大自传性的《儿子与情人》一书中 , 有详细的描述 。 母子的纠葛关系还影响了劳伦斯早期的恋爱观 。 从传记记叙的青年劳伦斯与几位女友 , 杰茜、爱丽丝、露伊等的交往里 , 都能发现母亲身影的闪现、投射所带来的心理阴影 。 劳伦斯从大学时代的小说《白孔雀》开始 , 就一直在探讨两性冲突以及他对一段令人满意的情感关系的想法 , 寻找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 , 这是他所有小说的共有主题 , 甚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寻求理想的实现 。
“只有弗丽达强大到足以战胜他的母亲——也只有在他母亲去世之后 , 她才能战胜 。 ”作者如此评述 。 劳伦斯与弗丽达相遇、私奔、同居、结婚 , 然后各自保持婚姻的开放 , 两个火爆脾气的人还时常吵架、激烈冲突 , 当着朋友和宾客的面厮打 , 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 , 至今让人争论不休 , 难以评价 。 作者认为 , 劳伦斯爱上弗丽达 , 是因为她满足了他的情感与性需求 , 将他从他继承自母亲的清教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 。 而她之所以愿意放弃女伯爵、教授妻子与三个孩子的母亲的身份 , 与这位一文不名的矿工之子私奔 , 是为了什么呢?
推荐阅读
- 郭靖宇 |为了爱情19岁的她跟丈夫北漂,丈夫成名后,连拍7部剧捧红她
-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七角恋狗血,兄妹爱情油腻,高开低走全毁在定位
- 人格|《以家人为名》讨好型人格的子秋又被抛弃 他对尖尖的感情无关爱情
- 爱情|有人说,这种old school的爱情已经落伍了?
- 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李一桐和李鸿其的爱情巨作,七夕你看了吗?
- 花样滑冰|他是冰上的“劳伦斯先生”,这里承载了75岁老人全部寄托
- |全国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宣判,被告人自述:因“爱情”走上犯罪道路
- 爱情|3部催泪爱情电影,准备好纸巾,我们一起观影吧!
- 恋爱|工地艰苦,但真爱并未缺席——打工夫妻们的工地爱情
- 新金牌娱乐观察家|凌霄和李尖尖恋爱后对贺子秋摊牌,亲情爱情双失,他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