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全球首款“蚕丝硬盘”问世!可植入人体,可存储DNA


◎吴红梅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人员 王春
5G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 带来了高可靠低延迟的网络连接 , 我们将更快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 连接到网络的设备激增 , 就会带来数据存储量的激增 。 如何突破现有存储设备限制 , 实现更高效、更大容量的存储是当下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
在人们的印象中 , 蚕丝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为纺织材料 , 如今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 。 蚕丝与现代文明相遇竟能变身为高科技创新材料 , 不仅能储存信息 , 还能植入人体 。
科技日报全球首款“蚕丝硬盘”问世!可植入人体,可存储DNA
本文插图
蚕茧 。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课题组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相关课题组 , 研发出了世界上首块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盘存储器——蚕丝硬盘 ,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纳米科技》上 。
存储量大、稳定性高
有望应用于外太空等极端环境
一直以来 , 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将生命科学技术与半导体技术进行融合 , 这类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 就是给信息存储带来了新思路 , 如高容量DNA存储技术、寡肽存储技术等各种基于生物介质的存储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 。
最近 , 科学家又以蚕丝蛋白作为存储介质开发出高容量蚕丝蛋白存储技术 , 基于蚕丝蛋白对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 , 利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 , 在丝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点阵实现数字信息写入 , 对点阵成像可进行信息读取 , 从而实现了蚕丝蛋白的存储功能 。
科技日报全球首款“蚕丝硬盘”问世!可植入人体,可存储DNA
本文插图
写入数据后的蚕丝蛋白存储器 。 受访者供图
据科研人员介绍 , 因为蚕丝蛋白可吸收红外光 , 所以能够利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 , 将蚕丝蛋白当作光盘 , 在上面实现数字信息的写入和读取 。 制作蚕丝硬盘的过程有点像“摊大饼” , 利用近红外纳米光刻技术往蚕丝硬盘里写入信息则像是在大饼上撒芝麻 , 整道工艺完成后 , “大饼”表面的凹凸痕迹就类似“0”和“1”的数字信号 , 通过解码即可获知所存储的信息 。
到目前为止 , 团队已用这种技术实现了“家蚕食叶图”“空谷鸟鸣曲”等图像和音频文件的准确记录、存储和“阅读”的原理验证 , 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 。
据了解 , 这种以蚕丝蛋白为存储介质研制出来的存储器具备诸多独特的优势:
存储容量大 , 每平方英寸可存储64GB数据;
原位可多次重复擦写;
可同时存储二进制数字信息以及与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生物信息;
可以植入生物体长期保存 , 也可以在预设的时间内可控降解 。
科技日报全球首款“蚕丝硬盘”问世!可植入人体,可存储DNA
本文插图
蚕丝硬盘的优势 。
值得一提的是 , 蚕丝蛋白在机械强度、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易于功能化和可调节的水溶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表现 。
这些特性赋予了蚕丝硬盘极高的稳定性 , 使其能够在高湿度、高磁场或强辐射等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 将蚕丝硬盘置于相对湿度90%或7特斯拉磁场或25千戈瑞强辐射环境下 , 存储的信息也不会丢失 , 因此 , 蚕丝蛋白存储技术有望应用于外太空等极端环境 。
加入生命体特征标记物
可生物信息、数字信息并存
1978年 , 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首次携带了一张唱片《地球之声》进入太空 , 当时为了抵御极端环境 , 这张唱片由镀金的铜板制成 , 不仅成本高昂 , 而且只能存储单一的数字信息 。
如果被带上太空的是蚕丝硬盘 , 那么人类的生命密码也就有望在外太空进行保存和进一步研究 。 因为蚕丝硬盘不仅可以存储数字信息 , 还能存储生物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