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谢逸枫:前7月卖地破3.5万亿元!增速创新高暗示土地财政依赖症

谢逸枫|谢逸枫:前7月卖地破3.5万亿元!增速创新高暗示土地财政依赖症

文章图片

谢逸枫|谢逸枫:前7月卖地破3.5万亿元!增速创新高暗示土地财政依赖症

文章图片


文/谢逸枫
全国财政收入终于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 , 支出增加18.5% , 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恢复快速 , 特别是涉及到房地产与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增速转正 , 成为财政收入最大的贡献行业 。 2020年7月全国财政收支齐增 ,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逐月好转、经济稳步恢复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 。 因此 , 房地产的复苏加快 , 让经济不断的平稳增长 , 财政收入有了保障 。 其中土地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 , 这是最明显的 。

房地产是中国实体经济收入最高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先锋产业、主导产业 , 即使已经过去30年 , 财政收入依赖房地产历史依然没有结束 , 反而越来越依赖 。 2020年1月-7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5101亿元 , 同比增长7.9% , 占到全国财政收入114725亿元的30.59% , 全国税收收入98509亿元的35.63% , 占到全国地方收入61150亿元的57.40% , 占全国地方基金收入37346亿元的93.98% , 可想而知 , 土地财政对财政收入是多么的重要 。
而前七月全国房地产五项税收收入11275亿元 , 占到全国税收收入的11.44% , 加上卖地收入 , 总计4.6376万亿元 , 占到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75.83% 。 1月-7月全国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 , 契税3750亿元 , 同比增长1% 。 土地增值税3785亿元 , 同比下降5.4% 。 房产税1663亿元 , 同比下降5.2% 。 耕地占用税806亿元 , 同比下降5.9% 。 城镇土地使用税1271亿元 , 同比下降6.8% 。 如果包括涉及房地产的另外六项税收 , 占到全国税收收入的20% 。
2020年1月时 , 随着2019年土地收入数据新鲜出炉 , 全国卖地收入达7.8万亿创下历史新高 。 相比上一年度土地收入增长约8000亿 , 同比增长11.4% 。 相比2018年度土地收入率25%有明显下降 。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财政收入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 。 2016年我国卖地收入约为3.75万亿 , 2019年卖地收入就已经实现2016年卖地收入的翻倍 。 2019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还不到7000亿 。 与财政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土地收入 , 土地收入增长约8000亿元 。

自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后 , 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对不足导致地方转向土地经营 , 以此弥补城市建设的支出 , 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所有 , 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 , 被外界俗称为“土地财政” 。 一方面是地方上交国家 , 地方缺乏大量的资金建设城市、基建等其他的支出 。 另一方面是土地收入随着房价、地价上涨 , 加上土地稀缺 , 基准地价不断的上升 。 关键是土地制度的影响之下 , 土地收入年年创新高 。

去年全国卖地收入达7.8万亿元 , 总额创下历史新高 。 由此可见 ,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还是较大的 。 换句话说 , 2019年度我国财政收入之所以能够增长这都要归功于土地收入 。 如果土地收入没能保住强劲的增长势头 , 那么我国的财政收入也难以站上新的高度 。 由此释放出了重要的信号 , 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对城市、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贡献作用十分突出 。 目前来说 , 卖地收入超过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 。
按照土地收入数据显示 , 自2011年至2019年 ,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33166亿元、28422亿元、41250亿元、42940亿元、32547亿元、37457亿元和52059亿元、65095.85亿元 。 自2011年至2019的九年间 ,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计超过37万亿元 , 年均超过4万亿元 。 水涨船高的土地出让收入 , 对追求经济发展的地方而言 ,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 财政对于土地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 并且这种趋势并非短时间内可以逆转的 。

【谢逸枫|谢逸枫:前7月卖地破3.5万亿元!增速创新高暗示土地财政依赖症】可想而知 , 房地产对实体经济贡献大 , 对经济增长 , 投资与消费及产业、就业、地方收入的贡献大 。 首先是行业体量大 , 产业链长 , 关联度高 , 拉动上下游57个相关行业 。 其次是解决实体经济大量就业 。 2019年2.9亿农民工中 , 房屋建筑业人数占比11%最后是房地产相关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 。 2018年通过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行业税收、土地出让收入 , 房地产直接为地方财政贡献收入9.1万亿元 , 占地方本级收入的53%、可支配财力的38% 。


    推荐阅读